•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评:乡村振兴要下好农业科技这盘“先手棋”

2025-07-21 15:12 来源:南方网

  每次我回到老家或出差省内各地乡镇,都能见到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乡村道路已经全部硬底化,道路的绿化不断升级改造,民房整齐划一、赏心悦目,甚至连墟市也整洁了不少,令人心旷神怡。

  表面的“颜值”提升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还是要靠发展农村农业产业,关键要在农业科技这个“里子”上下功夫,尤其是在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上下足功夫,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或质量来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让千家万户增产增收。

  翻开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用创新突破资源约束的奋斗史,不少农业科学家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水稻为例,从丁颖院士开创我国水稻杂交育种先河,到袁隆平院士让杂交水稻长遍神州大地;从陈日胜在盐碱地里种出“海稻86”,到张奇信用野生稻培育出药食兼用的“籼野黑稻”——农业科技工作者用一个个突破性的新品种,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创造着增产增收提质的奇迹。特别是许多基层科研人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能勇攀科技高峰,其精神更显可贵。

高州市野生稻原位保护区。

  从事水稻研究三十多年的张奇信,在广东省农科院的指导下,搞起了纯炭基肥种植,并且将中药矢车菊的基因及野生稻的基因成功植入普通水稻,为提升水稻的药用价值和品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悉,“籼野黑稻”继去年品种权申请被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初步审查合格,今年7月4日又获得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可喜可贺!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创新、前沿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张奇信团队尝试的纯炭基肥种植、基因编辑等创新实践,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产业化推广中仍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这就提醒我们:农业科技创新不能止步于实验室、试验田里的突破,更要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农业科技就是这盘棋的“先手棋”。下好这步棋,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打造农业科技“国家队”“省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让更多“土专家”脱颖而出;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农业科技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增量”。

  乡村的未来不在于“面子”有多光鲜,而在于“里子”有多结实。只有让农业科技帮助农民“点石成金”,乡村振兴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民的笑脸才会为乡村的明天绘就最亮的底色。

  撰文 培炎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