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你我手中绝版的“独家记忆”。
图源:网络
这些让人倍感亲切的硬纸片,上面用油墨印着某个具体的日期、车次和两个或陌生或熟悉的站名,曾经被小心翼翼地捏在手中,通过检票口的闸机,留下一个规则的缺口,最后被塞进钱包或书页深处,成为无数人旅途的实体回忆。对爷爷辈而言,它是挤上绿皮车时揣在怀里的盼望;在父母辈眼中,它是在窗口前排长队换得的归途;对我们来说,它是青春的纪念册,封存着第一次独自远行的悸动和离别时泛红的眼眶。这张小小的车票,承载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国家交通血脉的日益强健,也记录着无数普通人在南北奔波途中的欢笑与温情、梦想与奋斗。
图源:潇湘晨报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关于这张纸质车票的记忆慢慢消散,孩子们的旅途将更便捷、更轻盈。自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率先试点电子客票,到2020年全国普速铁路实施“一证通行”,再到如今纸质报销凭证将于2025年9月30日后全面停用,中国铁路一步步实现了全面“无纸化”,出行方式正式迈入全数字化阶段。
告别纸张,迈向云端,我们舍弃的不只是物理载体,更是精力与资源的浪费消耗。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24年年底,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覆盖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驰骋在祖国大地上,成为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从硬板票到二维码,出行方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我们正在走向智慧交通主导的未来。
当然,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我们仍需驻足回望,思考那些被数字浪潮轻轻拂岸的角落。当纸质车票彻底隐退,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是否会因缺少了那张标有车厢号和座位号、一目了然的实体凭证而遭遇“乘车难”问题?对此,铁路部门提供了打印行程信息单的解决方案,并强调子女可代为购票并告知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普惠,希望数字时代“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文关怀能悉心护航每位旅客的身影,让这场告别不仅高效,更充满温度,能稳稳地托起老年人所需的安心与便利。
撰文 陆文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