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单位日益成为公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游客反映,部分文博场所的导游在讲解中存在渲染封建迷信、随意歪曲历史、传播低俗内容等问题,令人颇感失望。
面对观众日益高涨的观展热情,文博机构自身的讲解服务供给不足,催生了各类非官方讲解。这些讲解人员背景各异,既有专业从业者与文博爱好者,也不乏“野路子讲解员”。部分讲解者专业素养欠缺,往往依靠猎奇内容吸引听众。在流量驱动之下,一些自媒体博主更是刻意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将历史解说异化为“戏说”。例如,在珍宝馆旁告诫游客不要走“阴阳道”,以免遇见“阿飘”;在坤宁宫内让游客猜测皇帝几点“翻牌子”;面对三星堆的神树,竟解读为“外星文明”……这些看似生动、实则扭曲历史的解说,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扭曲文化记忆,更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
观众戴上AR导览眼镜在良渚博物院参观。图源:“良渚古城”微信公众号
文博讲解失真,危害不容小觑。历史认知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石,而文博机构则是传承这一记忆的关键场所。当历史被简化为猎奇轶事,文化被矮化为娱乐消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史实的准确性,更是与历史对话的深度与严肃性。这种“文化快餐”的长期累积,将导致公众历史认知的碎片化与扁平化,最终削弱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意识。在文化自信成为重要时代命题的今天,如何让“文博热”真正转化为提升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强的载体,已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重要课题。
面对持续升温的“文博热”,作为历史“传声筒”的文博场所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建立专业讲解团队、开发标准化讲解词、为第三方导游提供系统培训与认证等措施,全面提升讲解质量。文博场所要实现的,是从“文博热”到“文化热”的升华,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感官上的满足,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和文化认知上的提升。这才是文博单位对历史、对未来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历史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路径。严肃历史未必枯燥乏味,故宫、国博等机构的成功经验表明,基于扎实学术研究、结合现代传播技术的讲解方式,同样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并赢得认可。例如,借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媒介,可以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以新颖的表达方式激活历史记忆。关键在于,坚持以真实性为根基,通过叙事创新拉近历史与公众的距离,而非依靠失真和戏说换取一时关注。每一处文博场所都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契机。守住历史真实性的底线,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我们才能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