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打造儿童友好型社会,是文明发展的生动探索

2023-07-28 10:20 来源:南方网

  暑假来临,全国各地出游高峰到来,“高铁带娃”的话题逐渐引发关注。近日,作家苏小懒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的新闻登上热搜。此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明了事情,表示感觉被冒犯,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

图源:视觉中国

  “小孩子打打闹闹,烦死了。”乘坐高铁、动车遇到吵闹的小孩时,人们难免会有这样的感受。绝大部分人会选择隐忍不发,少数情况下冲突可能升级为公开的争执甚至肢体冲撞。“想静静”是旅客出行的合理需求,反映到铁路部门的服务上,表现为乘务员对于带娃父母的善意提醒。此次事件中,铁路方面的做法在合法性上并没有可质疑的,维护车厢内的秩序是正常的履职行为。不过,对于带儿童的家庭而言,会不会感觉到冒犯呢?

  近来,“厌童”这个说法兴起,但多少带有点伪命题,因为责任的主体恐怕并非孩子。儿童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基本的控制能力,所以才强调家长的监管责任。个别家长在“熊孩子”做出越界行为时没能及时纠偏和制止,是让其他人情绪不满的关键所在。没有人天生就有边界感,正是在家长的积极引导之下,孩子才能知晓自我和他人在公共空间上的泾渭分明,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遗憾的是,一些家长在这方面是缺位的,这才导致部分“厌童”情况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作为,是决定事态走向的关键。

  以个别不文明现象来对少年儿童群体进行否定,这是以点带面的偏颇。这种情绪很容易“扇动蝴蝶的翅膀”,最终落在每一个随行家长身上——他们有的或许履行了家长的看管义务,却也要被“看好小孩”的提醒所困扰。社交网络放大了现实生活中的分歧,容易加剧“厌童”心理的传导。“孩子是未来”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而应该落实到事无巨细的举措之中。具体到“厌童”这事上,就更要提倡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宽容和理解。

  对于少年儿童的态度,映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位,这关乎个人,也关乎整个社会。家长在带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之时,准备好零食、玩具、绘本等哄娃神器,能让孩子和周围舒适很多;社会增加母婴空间设施的投入,也是有益尝试。多些友好举措更暖心,打造儿童友好型社会,是文明发展的生动探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愿景一定能逐步实现,对此,我们予以期待!(姜先杰)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