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需求的高薪职业”“未来五年的金饭碗”“月薪1万—2万,时薪300元—500元,零基础可报”……一段时间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业成为“香饽饽”,相关课程培训也成为培训机构营销推广的新宠。与此同时,最近多个媒体相继曝光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证背后的“猫腻”,让我们不得不理性看待这个职业及其培训市场。
图源:人民视觉
目前,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火越烧越旺,虚假宣传、噱头营销等情况也层出不穷。报考“零门槛”,学历不够可以内部渠道补录;培训“走过场”,录播培训课程不成体系;考试“押题卷”,提前透露所参加考试的全部考题……野蛮生长的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可谓泥沙俱下,为了吸引更多人买课考证,不少培训机构将家庭教育指导师夸大为高薪“金饭碗”,营造出“考证要趁早、报名要速度”的市场氛围。
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证热”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家庭教育市场的发展客观上创造了需求,但考证的火爆离不开培训机构的过度包装。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愈加关注什么是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利益。在国家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升温的双重加持下,培训市场上各家机构嗅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借由法律施行之名夸大宣传,试图开辟新赛道,攫取家庭教育培训的红利。
从结果来看,目前虚火旺盛的培训市场,催生的是注水式的课程培训和低含金量的一纸证书,迅速透支着社会对于家庭教育行业的信任,亟需“有形之手”出实招进行规范管理。这既需要“有力堵”,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规范和建立培训机构白名单黑名单制度,对相关市场乱象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以引导培训机构走专业化道路;也需要“全面疏”,通过政府主导整合学校、社区等资源,做大家庭教育指导的公共服务“蛋糕”,开展家风家教、科学教子、亲子关系等服务指导,让家庭教育指导体现公益性,普惠更多家庭。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仅靠几日培训就能实现的。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内容为王、质量至上永远是颠扑不破的市场法则,一味扩大招生、滥发证书,只会自掘坟墓、自断前途。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指导师并非是代替家长的存在,“水”来的一纸证书也并非育儿宝典,唯有持续学习与思考,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南方网徐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