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波司登买不起,而是高校款羽绒服更具性价比。”这个冬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羽绒服受到青睐。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各大电商平台上多款名校羽绒服遭仿制、侵权问题突出。1月19日,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发布声明称,两公司在多个网络平台宣传销售印有“北京大学”系列商标标识的羽绒服产品,该办已提起行政投诉。
“傍名牌”是商品促销的常见手段,如今羽绒服也傍上了“高学历”,其中以次充好、搭车带货现象并不鲜见。以北京电影学院长款鹅绒服为例,该校文创品专营店正版充绒量多达600克,售价2000多元。而定制“平替”只需五六百元。在名校情结影响下,不少粉丝虽然明知所谓的“定制版”其实就是仿冒版,做工材质不如正版好,却仍然愿意下单。
既然明知是侵权行为,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起诉维权不就行了吗?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而言,维权需要向侵权销售商、生产商的属地市场监管局举报、举证。由于线上销售商地点分散,仿冒制作窝点又比较隐蔽,“打假”对于高校来说费时费力又费钱,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实当中真正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的更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商家冒用高校商标、打擦边球成本却很低,加之羽绒服会在名校光环下放大市场效应,产生灰色利益的空间巨大。这正是不少商家明知故犯“碰瓷”高校的原因。
商家的这种仿冒行为必然致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不仅败坏了高校的声誉,也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更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必须出重拳依法进行打击和查处。几年前,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公众号就曾公布过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的案情。实际上,高校商标标识频遭冒用的现象并非近两年才出现,但像北大发布声明维权的举动则不多见。当下,对于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来说,维权既非专业也无更多经验;而一些消费者缺少辨别能力,在购买过程中也容易选中仿冒产品,正中了商家的“圈套”。对此,相关部门要靠前一步重拳出击,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的代价,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同时,指导高校建立维权机构、巡查队伍,对侵权行为及时发现、及时举报、及时处置;督促电商平台加强审核和宣传引导,共同净化市场环境。(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