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让马拉松“私兔”在机遇与规范间奔跑

2025-04-02 14:54 来源:南方网

  在全民奔跑热潮中,马拉松赛事日益火爆。日前,全国近20场马拉松同步开跑,超30万跑者踊跃参与。与此同时,新兴职业“私兔”(私人配速员)迎来发展契机。例如,职业跑者张杨在无锡马拉松以6000元/场完成陪跑服务,3月收入预计突破4万元。

职业“私兔”正在跑马拉松。图源:华西都市报

  “私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陪跑者,其服务涵盖备赛期线上指导、赛前状态调整、赛中配速控制、补给递送、视频拍摄甚至赛后恢复,堪称“一站式马拉松管家”。他们的客户群体多元,既包括追求成绩突破的跑者,也有需要安全保障的参赛选手和自媒体博主。服务的个性化也导致价格差异较大,资深“私兔”报价1999元至5000元以上,头部“私兔”单场收费可达6000元,旺季月收入颇为可观。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经济呈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仅3月单月,全国马拉松直接参与人数超百万。跑者目标从单纯“完赛”向“破纪录”转变,“私兔”的出现,正是马拉松运动专业化、商业化发展的缩影。他们不仅满足了部分跑者的进阶需求,也推动马拉松经济链条从赛事运营、装备销售向衍生服务领域延伸。

  然而,“私兔”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与经严格选拔、秉持公益属性的“官兔”相比,“私兔”的营利性可能对马拉松的公平性与纯粹性造成冲击。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指出,若“私兔”未经授权冒充配速员,演变为“流氓兔”,极有可能扰乱赛事秩序,甚至引发安全风险。

  在现实中,“私兔”服务多靠口头约定,一旦出现未达成绩目标或意外受伤等情况,责任难以界定。部分小型赛事为博眼球,放任无资质人员混入“私兔”队伍,致使“私兔”群体素质良莠不齐。一些“私兔”缺乏专业的运动知识和急救技能,不仅无法给予跑者有效帮助,还可能因错误指导加重跑者的身体负担。

  解决上述问题,需法律界和赛事组委会协同制定规则,明确“私兔”的资质标准与服务边界。赛事组委会可参考“官兔”管理模式,建立“私兔”认证机制,要求“私兔”持证上岗,定期接受培训考核,并通过专属标识区分“官兔”与“私兔”,便于跑者和赛事工作人员识别。

  与此同时,需强化价值引导,让马拉松回归“人人皆可参与”的初心。组委会可增设更多公益配速员岗位,降低普通跑者对“私兔”的依赖;媒体则应避免过度渲染“破纪录”焦虑,借助社交媒体、体育频道等平台,传播马拉松运动的积极意义,引导跑者树立正确的参赛观念和健康、可持续的跑步理念。

  “私兔”行业要长远发展,不能仅停留在“陪跑”层面,需深挖服务潜力,拓展服务领域。比如与运动医学相结合,为跑者定制训练方案,开展赛后康复服务,提升行业的专业门槛。

  “私兔”的兴起,反映了马拉松经济的繁荣,也是体育运动融入消费社会的例证。但倘若“私兔”行业无序发展,马拉松可能沦为商业逐利的工具。未来的赛道,显然还需在服务创新与精神坚守之间找到平衡点,让马拉松真正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持久狂欢。

  撰文 孔德淇

编辑:胡伟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陈学德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