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连锁餐饮集团西贝的“预制菜纷争”愈演愈烈。西贝从最初的强硬否认到后续的矛盾表态,从誓言诉诸法律到突然改口道歉,其舆情应对策略的混乱与失序,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让事件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一场消耗社会信任的闹剧。
图源:网络
西贝的舆情应对策略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根本性偏差。对于预制菜,消费者在意的从来不是法律条文里的“预制”定义,而是餐桌上是否能感受到“锅气”、是否能看到“师傅颠勺”。但企业却将“中央厨房预加工”等同于“没有预制菜”,用“作业指导书”自证清白,用行业术语回避体验落差,试图用技术性解释消解争议,而对消费者“现做”的朴素诉求视而不见。这种回应方式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沟通的轨道,难免产生“店大欺客”的观感,也让企业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
更致命的是后续的“标签化攻击”。当舆论压力升级,企业负责人将批评者定义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试图用道德批判转移焦点。这种策略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应对能力的匮乏:面对质疑,企业既无诚意开放后厨接受监督,亦无意愿调整价格体系,只能通过攻击质疑者人格来掩盖自身失语。这种思维本质是将消费者视为“威胁”而非“伙伴”,将理性讨论降格为情绪宣泄,进而导致沟通渠道彻底堵塞。此类“对抗式公关”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公众情绪从对菜品的不满,迅速转向对企业价值观的质疑,品牌信誉在口水战中持续损耗。
此外,在风波中的承诺反复,更加剧了公众信任危机。从创始人宣称“100%没有预制菜”到企业致歉承诺“多款菜品现做现炒”,从“开放后厨”到“10月1日替换预制菜”,这些表态不仅时间节点模糊,更缺乏具体执行标准。要知道,企业透明化不应是危机中的补救措施,而应成为常态化的治理机制。当企业只在风波时开放后厨,只在质疑时承诺整改,透明化便沦为“危机公关”的表演,无法真正消解公众疑虑。
西贝的舆情危机,为行业敲响警钟。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真诚透明的沟通永远是最好的危机应对策略,而试图通过压制言论来维护品牌形象的做法,终将被证明得不偿失。舆情应对不是“比谁狠”的较量,而是一次企业价值观的检阅。唯有真诚倾听、开放沟通、认真整改,企业才能维护品牌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西贝需要完成的功课,也是整个餐饮行业乃至所有直面消费者的行业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撰文 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