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个座位里只有十几个能免费选;明明第16个完成值机,以“被选座”名义禁选的座位却有100多个……据媒体报道,航空公司的付费选座业务愈演愈烈,“买了机票还得买座位”竟演变为行业惯例,也难怪有网友吐槽:“航空公司把方便做成了生意。”当“便民”变为“逐利”、“增值服务”沦为“增值业务”,选座服务也就变了味。
图源:网络
在过往,飞机锁座通常是出于对高级会员维护、飞机配载平衡、特殊旅客关怀等因素的考量,消费者对此也能够理解。然而,如今一些航司通过不甚透明的锁座规则、逐步扩大的锁座范围,一步步试探着消费者的底线,逼迫消费者要么用积分解锁,要么付费买座,否则只能自认倒霉坐在靠后、居中的座位,俨然一副店大欺客、坐地起价的霸道面孔。
面对如此模糊的规则,我们不禁想问:在这些需要付费解锁的座位中,有多少是出于平衡重心的考量,有多少是为了等着高级会员“垂怜”?普通乘客需要花费的积分或金额,又是谁以什么标准定下的?航司固然需要提升优质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样花了真金白银买票的普通客户的基本需求,就可以置之不理了?
可见,不公开不透明是航司选座服务备受诟病的罪魁祸首,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在电商平台上,只需搜索“航班选座”,便能找到大量提供代选服务的商家,他们声称自己“熟悉规则”“有独家技巧”,店铺成交量、好评率都很高。这无疑加深了乘客的不满,说好的积分兑换、仅供线下值机选择,怎么又被人拿出来网上转卖了?从这些第三方店铺的售卖情况来看,消费者未必不愿意为更舒适的座位与更周到的服务买单,他们的诉求很简单:规则要清晰透明,价格应公正合理。
任性模糊的付费选座,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和侵犯,也是对法律法规的无视与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种服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付费选座本质上是一种额外收费,是航司在机票之外人为设置的门槛,且“最终解释权”掌握在航司的手中,这无疑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最终只会为行业的发展蒙上阴霾。
无论何时,都不能让不公平成为行业惯例,规则清晰、监管到位才能守护消费者权益、引领行业健康发展。面对锁座引发的争议,航司应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提高规则透明度,在消费者购票的第一时间明确告知选座等相关权益。民航监管部门也应主动作为,参与付费选座规则的制定,开展常态化监管,对航司大规模锁座、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及时处罚。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心甘情愿,他们的旅途才能更加安心、舒心。
撰文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