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越来越多城市选择跟进智慧灯杆项目,期望通过智能基建升级城市的资源集约化应用水平。然而,半月谈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跟风建设智慧灯杆,存在贪多求全、华而不实、多头管理现象,面临着规划与需求脱节、设施完工后成为摆设、后期运维跟不上等问题。这再次为城市基建敲响警钟:基建投资不能陷入为建而建的盲目,过度超前布局、靠大项目装点政绩,只会加重财政负担、提升债务风险,导致一场场“完工即亏损”的尴尬。
智慧灯杆。图源:半月谈
河北省邢台市某县拟建设安装一批智慧路灯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中标价高达22.7亿余元;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一道路旁建设约2万根智慧路灯,投资金额超过13亿元……从经济效益来看,智慧灯杆单杆建设成本从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应用场景局限于5G应用、充电桩及广告,当不菲的造价遭遇狭窄的变现渠道与高昂的维护成本,智慧灯杆项目短期回本注定无望。从社会效益考量,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智慧灯杆只承担了照明和监控功能,充电接口没电、一键报警键失灵、电子屏关闭是常态,距离提高治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的预期还有很长的距离。在提倡过好紧日子的当下,这些既无良好经济效益也无明显社会效益的基建,恐怕都将成为地方的沉重包袱。
跟风建设智慧灯杆导致大量资源浪费的背后,除了地方靠投资驱动发展的路径依赖,还有部门间多头管理、协调不畅的体制壁垒。智慧灯杆上配备有公安摄像头、交通信号灯、环保传感器、运营商5G盒等设施,牵涉市政、交通、通信等多部门多领域,“九龙治水、各取一瓢”,结果就是坏了没人修、数据没人管、闲置没人用。破解多头管理局面,核心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为此,要综合考虑各部门的职能安排与业务需求,明确责任边界,从制度设计层面规避智慧灯杆“有人建无人管”的情况;要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城市运行数据的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手段掌握智慧灯杆的实际运行使用情况,携手做好收益规划,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资本回收和变现,缓解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归根到底,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场硬件秀,强调的是治理观念的进步与治理手段的升级。投资智慧灯杆等基建项目,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要多一些理性克制,少一些过度超前的一步到位;多一些对投资效益的科学论证,少一些举债上马的盲目跟风。倘若只管埋头建设,不顾后期运维,只管当下政绩在手,不顾未来债务压力,想必只会让今天林立的一个个高科技设备,沦为明天用不上、用不起、没法拆的高科技鸡肋。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