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有关环保的话题备受关注。这天,《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下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针对当前餐饮场所污染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制度设计,明晰了餐饮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着力推动多元共治。
这则新闻有何看点?如果“拆”开来看,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为环保。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餐饮油烟看似不起眼,实则早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大“元凶”,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除了油烟扑鼻,还有异味熏天、污水横流、噪音扰民……你眼里的“人间烟火”,在附近的居民眼里或许就是“乌烟瘴气”。餐饮污染历来是环保投诉的热点,就是最直接的证据。环境就是民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不断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在餐饮场所污染防治上做加法,可谓把治污之手“伸”向居民楼下、社区周边,直接回应民生痛点,有助于提高人居环境品质,让“广州蓝”一直在线。
二为餐饮。
民以食为天。餐饮是基本的生活性服务业,也是一个地方经济活力、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广州,素有“食在广州”之誉。从早茶到夜宵,从繁华的商业中心到普通的街头巷尾,餐馆星罗棋布,食客人头攒动,排队购买、排位等号可谓街头最常见的“景观”。这也意味着,广州在餐饮污染防治上做文章,有着示范性意义。当一个行业规模庞大,又备受瞩目,如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尽力减少其负外部性,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规定》的施行,将助力“食在广州”更低碳更环保、更健康更文明。
三为治理。
餐饮场所的污染防治,一直都是城市的一大难题。对超大城市而言,尤其如此。餐饮业的特点即是如此:种类繁多,规模不一,布局又极其分散。怎么管?如果从治理的视角看《规定》,会发现很不简单。明晰餐饮服务项目的选址要求,建立餐饮场所选址指引制度,且要求“精准发放、主动指引”,这是源头治理,且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甜品、炖品、糕点、凉茶等少油烟、少异味、少废气的餐饮场所设定为例外,此为疏堵结合、分门别类;明确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属于以防为主、突出重点;明确互联网平台、房地产企业、场地出租出借人的报告和告知义务,推动多元共治……没有“一刀切”,没有一味划红线,而是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有堵有疏,下了不少“绣花功夫”。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餐饮场所的污染防治,事关千家万户,事关“食在广州”,事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地方性法规管长远、管根本,狠抓执行,成效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