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总的看,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对改革还是充满了热情,大家改革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极个别的人、极个别的管理者对改革可能认识不到位,可能有极个别的人对改革的困难遇到了阻力,担当精神不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这是个别的。对于这些个别的人,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先出清。(3月12日新华社)
一句狠话“先出清”,表明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坚定决心,其背后是沉甸甸的改革任务。现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产业结构偏重,央企重化工领域资产总额接近70%;同样的,广东国有企业也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领域,是“去产能”、“去库存”的“重灾区”。可以说,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是未来一段时期改革的主战场、重要的被改革者。
事实上,作为国企改革先锋之一的广东,在历次国企改革的浪潮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各省市分别名列第2名、第3名和第1名。去年下半年,率先在全国出台省属国企改革方案,重点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探索以改制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广东有望成为全国国企“混改”的领头羊。
从全国范围内看,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文件出台,搭建了新一轮改革的主体框架,相关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开弓没有回头箭。
当然,国企改革不是把企业搞弱了、搞小了、搞僵化了,而是进一步在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上下功夫。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又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谋划长远发展;既要掌控好改革进程,又要考虑各地实际和承受力;既发挥市场在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国有企业不仅是被改革者,更是改革者。
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广东国企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去产能”,核心在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对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必须坚决淘汰,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实现“汰劣存优”。同时,更要立足广东实际,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供给、提高质量和效能上来,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创造需求、拉动消费,改善结构、提高效益,先行先试探索深化国企改革的“广东路径”:
一是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具有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明显优势。近年来,广东每年都召开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动员大会,制定了《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通过信息化改造、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机器换人”,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技术改造新水准,创造生产营销的新方式、新业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通过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广东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推进,为航天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信息通信设备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机遇,要注重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协力攻关,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服务和支撑功能,制造业向上下游扩展延伸,积极发展科技咨询、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网络化社会化现代服务,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三是通过企业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按照商业性、公益性等不同的功能定位,对存量资本要优化提质增效,更多投向先导性、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强资本运作,通过清理退出、重组整合、兼并收购、减持出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吸收非公资本,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南方网刘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