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查。规划草案中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知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各个方面协同推进,关键在于充分挖掘自身核心优势。作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先行地的广东,多年来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竞争中逐步培育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即“广东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主导、市场化程度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起步早,广东是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诱导机制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它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创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捕捉技术创新成果,然后迅速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培育一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产业。目前,广东共有科技型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7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23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940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培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在国内外均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尤其是通过开放的市场机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成为全国创新的新标杆。
二是实体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不仅需要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更需要完整的产业基础,才能提高科研转化能力,实现产业化。从技术到产品,需要制造业;从产品到市场,需要服务业。广东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创新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条件,拥有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硬件领域科技、资本、信息、人才的聚集。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收再创新,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自主创新。更为可贵的是可以迅速地将技术产业化,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聚焦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和占领市场份额的高端产业及其前沿关键技术,直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能力强、集约化程度高。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在构成区域创新能力的五个分项指标中,广东省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一。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0%,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全省从事研发人员达52万人年,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大学125所,数量居全国第三;普通本专科全日制在校学生179.24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8.66万人。这样的数字显示了广东科技创新的实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强。创新资源集约化程度高也是一大优势,目前全省86%的高等院校、94%的研发投入、93%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利于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合作、自由流动、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生态良好、体制机制灵活。广东省素来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创新氛围浓厚,环境宽松,容忍失败,善于充分利用市场化的优势,从国内外整合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打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一方面,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走到了前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者、组织者和风险承担者,形成了创新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政府顺势而为,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搭建各种平台和载体,引导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技术研发、转化的市场化机制,有效拓展了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优化了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
规划草案中提到“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这既是对广东的信任,更让广东面临新的考验。广东唯有在充分挖掘优势的基础上,汇聚“广东力量”,继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拼的精神,方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南方网刘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