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保障就地过年群众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以岗留工、以薪留工。如今已有多地发文或提出倡议送出惠民福利,以真金白银补偿春节不回家的“打工人”。
落户加分、现金奖励、景区免票、公交免费、租房补贴、困难补助……各地俨然掀起“就地过年”留人大赛,花式多样、诚意满满。例如,陕西总工会倡议积极为省外在陕职工提供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在线求职、婚恋交友、心理咨询等各项服务,开展“1元2元嗨购”“1元观影”“发放旅游一卡通”等示范性普惠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留陕过年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疫情下的牛年春节,必将是一个难忘的春节、特殊的春节。这个春节,因为防疫需要,各地接踵出台留人暖心政策,流动人员可能会大大减少,往年汹涌的春运大潮将会降温。但是,春节毕竟是我们民族最为盛大、最为庄重、最为热烈的传统佳节,团聚又是这个节日的核心内涵,各地就应在留人过年的同时,想方设法让这个春节别有“年味”,为乙丑春节增加新的韵致。
视频拜年纾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这句诗,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愁、思亲之苦。如今很多人在外打工,据统计,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人。这些人中不少人会因防疫需要不能回家,当地应为他们提供视频拜年的各种便利,让他们借助网络纾解乡愁、沐浴亲情,用短信、微博、视频承载心愿、传递关爱,过一个别致的春节。送流量、提供年夜饭等,都是值得点赞的做法。
文化活动增年味。春节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都可以享用过去过年才会有的美味佳肴的当下,精神的需要更加迫切。因此,一定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盛“打工人”的精神大餐,让他们更加充实、更为愉悦。单位不仅只是安排加班,还应组织观看春晚,自办“春节晚会”,让“打工人”既是生产工作的主角,也是文艺舞台的主角,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
关心留守更安心。在外打工的人,基本都是家庭的台柱子,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支柱,有的更是全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依靠和支撑。他们不能回家,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一定是这些人最大的牵挂和忧心。对此,当地一定要心中有数,出实招、用硬招,为他们送去更多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让不能回家的人免去担忧、安心工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一个仪式感非常强的节日,尽管一些习俗逐年淡化,但仍需要一定的形式强化春节的仪式感,不然春节就成了一个普通的节日,空有外壳、少了灵魂。当我们把有关春节的每个细节都做好做到位,扫尘、祭祖、吃年夜饭、拜年……不以细小而忽略,不因琐碎而放弃,带着虔诚,带着敬畏,就能激发人们内心的仪式感,就能“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春节,也就有了特别庄重的意义,特别浓烈的味道,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