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马宝莉”卡突然就成了家长们的眼中钉。一看到自家孩子往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冲,他们心里就拉响了警报。究竟是小马惹了众怒,还是家长见不得孩子有点开心事?
小时候,爸妈把我过五关斩六将赢来的游戏王卡组扔了,我哭天抢地,发誓未来一定要做个开明的父母。长大以后,家里却多了个喜欢集卡的妹妹,我顿时跟过去的自己划清了界限。上课偷玩,下课炫耀,唐朝前面是什么朝代是答不上来的;问她唐门有几种暗器,她知道得比唐三还清楚。也难怪不少家长希望国家快点出手,把这些让小孩玩物丧志的卡牌都给禁了。
就因为你家孩子喜欢,你就要求国家把它禁了?那ta要是喜欢熬夜看足球,你是不是要上报联合国把欧洲杯给禁了啊?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游戏,那都是他们在步入成人世界之前做的预演。
收集是人类的天性,70后痴迷集邮,长大后才发现竟积累了一笔意外之财;90后吃干脆面收集水浒卡,无意中了解了区域配售的原理。人生的价值不局限于那间小小的教室,当时被骂“玩物丧志”,几十年后却是童年的回忆。
更何况,在家长看来,孩子花钱买的可能只是一文不值的破纸片;但在孩子眼里,它们却是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一次卡牌交换,或许会带来一段友谊;谁了解小马们的故事,谁就是那个“孩子王”。与孩子换位思考,谁不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们喝奶茶、打王者、玩剧本杀,又何尝不是在兑换同龄人的“社交货币”?人到中年,品茶写字,钓鱼踏青,难道不也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变得“更合群”?这些“社交货币”,显然比孩子们痴迷的卡片要贵太多了。
对家长而言,还有一种既花钱又费精力的“社交货币”,那就是孩子本身。谁家孩子上了名校,谁家孩子又不听话了,谁家孩子考了钢琴十级、围棋四段……在成年人不动声色的对局里,孩子的表现无疑是最大的筹码。然而,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沿着家长不认可的方向发展,这冲击着成人世界里的社交规则,却支撑着他们成为那个“特别的、闪闪发光的个体”。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孩子没能实现他们的预期时,难免会归罪于外物。其实呢,天资聪颖又刻苦努力的孩子,甚至比奖池里的SSR卡还稀有。生娃这个“抽卡游戏”没有保底机制,多数孩子都是普通款:天性爱玩,渴望朋友,拥有一段平凡却充实自信的人生。
隐藏款的卡固然珍贵,还能卖个好价钱;但普通卡同样有精美的卡面,有背后的故事,有珍惜它的小主人。防范集卡成瘾,是一堂家长和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的课程。
脚本、出镜、拍摄:王沛容 张宇驰
剪辑:朱嘉祺 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