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层层加码如同重重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其形象地称为“顽瘴痼疾”“牛皮癣”,深刻揭示了其难以根治却又必须根治的特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犹如治水,须要疏通基层“经络”,方能润泽基层、激发活力。
疏堵结合,基层减负需秉要执本。大禹治水,重在疏导,一味堵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同样地,基层减负绝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而是要疏堵并重,既要堵住形式主义滋生源头,又要疏通工作流程梗阻。一方面,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与时长,精简文件篇幅和发文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频次,杜绝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现象。另一方面,着力优化工作流程,打破层层上报、繁琐审批传统工作模式,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变传统纸质交办为无纸化办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让“信息多跑路,干部少跑腿”,保障基层工作的高效运转。
刚柔并济,基层减负需精准施策。治水需因地制宜,减负也要因势利导,不可生搬硬套“一刀切”。制定减负政策时,应广泛征求基层干部意见建议,深入调研基层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确保减负措施贴合基层工作实际。同时,全面梳理职责事项,明确权责任务清单,让基层干部明明白白履职,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做到权、责、能相匹配。另外,鼓励基层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本地实际减负路径和方法,如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工作流程,边远地区则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等实现减负,形成务实管用的基层减负措施。
预防为主,基层减负需源头治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治水的关键在于预防,基层减负也需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源头上找准病灶、从根子上对症下药。以基层考核减负为例,上级部门要科学谋划考核体系,给考核指标“瘦身”,让过度考核“消肿”。首先,精简考核指标,整合多条线考核为综合考核,根治多头、重复考核现象。其次,减少对材料的过度依赖,减轻基层干部的材料负担,防止数字赋能成为数字“负”能。再者,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预警机制,提前发现并纠正可能出现的考核负担过重问题。
持之以恒,基层减负需长效机制。治水是一项长期工程,基层减负更须久久为功。基层减负绝非一蹴而就,必须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将减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避免减负行动成为一阵风。建立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定期评估减负工作成效,防范考核繁重、问责滥用等问题反弹回潮,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不断夯实减负成果,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推动基层治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以治水智慧破解基层减负难题,既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论。唯有将疏堵结合、因地制宜、预防为主、持之以恒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繁冗琐事中松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撰文 陈泳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