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规矩、明方向。青年干部作为思政工作的生力军,肩负着传承优良传统、凝聚思想共识的重任。《条例》既是行动指南,更是青年干部履职尽责的“导航图”。广大青年干部当以《条例》为帆,勇担使命、笃行不怠,在深学中强根基、在创新中激活力、在实干中见成效,当好思政工作的“青春答卷人”,让思政力量在新时代绽放青春光彩。
深学细悟,筑牢思政工作“根基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条例》是思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唯有将其学深悟透才能筑牢履职根基。青年干部切不可将学习停留在“翻几页、划重点”的表面功夫,而应把《条例》当作案头卷、必修课,原原本本研读指导思想,逐章逐条梳理任务要求,在字里行间把握思政工作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须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悟,对照《条例》检视自身在群众沟通、思想引导中的短板,把学习过程转化为“补差距、强本领”的过程。同时,将学习《条例》与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以理论清醒筑牢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让《条例》真正成为内化于心的“指南针”、外化于行的“度量衡”。
创新方法,激活思政工作“源头水”。思政工作不是照本宣科的单向灌输,而是润物无声的双向奔赴。《条例》中“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正是激活思政活力的关键密钥。面对新时代群众思想多元、需求多样的特点,青年干部若仍沿用“一张报纸、一杯茶,念念文件讲半天”的老办法,难免陷入“说者口干、听者乏味”的困境。青年干部当以《条例》为指引,在创新中激发活力,在话语体系上“接地气”,把“大道理”拆解成“家常话”,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理论可感可知。在载体手段上,善用短视频、“云端”微党课、VR情景课堂等“互联网+思政”新形式,让思政教育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在方式方法上“精准化”,摒弃“一刀切”宣讲模式,多采用互动研讨、情景体验等双向交流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困惑“量体裁衣”,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笃行实干,铸就思政工作“硬脊梁”。“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条例》的生命力终究要在实践中彰显,青年干部的思政担当更需在实干中锤炼。倘若只把《条例》挂在墙上、念在嘴上,不落到为民服务的行动中,思政工作便会沦为空中楼阁。青年干部当以《条例》为行动标尺,把思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在乡村振兴一线,既帮群众算“经济账”,也为群众讲“政策理”,用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在基层治理现场,既解决“急难愁盼”的实事,也倾听“家长里短”的心声,用真情沟通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要健全“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闭环机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把《条例》要求落到每个环节,让思政工作不仅有温度,更有推动发展的力度,真正铸就起以行践知的硬脊梁。
青年干部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条例》赋予的使命,也是青年干部成长的“磨刀石”。唯有以深学强根基、以创新破难题、以实干见真章,才能让思政工作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撰文 冯文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