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劳”本是对实干者的褒奖与信任,然而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这一理念却被异化为避事托词。实干者因能干而承担更多任务,不愿担当者反倒因此推诿卸责。倘若“能者埋头苦干,庸者袖手旁观”成常态,不仅会挫伤实干者热情,还会损害整个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与创造力。
“能者多劳”成避事托词,症结在于部分干部“庸”“懒”交织的作风顽疾。一方面,“庸”字缠身,能力跟不上责任。有的干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既不学习也不进取,把“不会干”当成“不用干”的借口。另一方面,“懒”字作祟,思想先于行动“躺平”。有的干部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对上级决策部署敷衍塞责,该管的事不管,该办的事不办,最终让“不作为”成了工作常态。
追根溯源,制度机制不健全为“避事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有的单位责任分配失衡,任务安排“大水漫灌”,岗位需求与个人能力未精准匹配,导致任务不断向“能者”倾斜,“庸者”则借机推诿、置身事外。在激励机制方面,考核标准笼统模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实干者未能收获应有回报,懈怠者也未受到有效约束,挫伤了整体积极性。此外,日常管理的宽松软,对不作为、慢作为行为问责不力,无形中助长了“多干多风险、少干少担责”的不良风气。
从源头上铲除“忙闲不均”的土壤,首先要明确责任分工。要坚决扭转“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的分工惯性,推动形成权责匹配、任务清晰的工作格局。通过细化岗位职责、实行项目负责制等方式,让每项工作有人牵头、有人落实,杜绝责任“空心化”。尤其要防范一些干部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推脱任务、转嫁责任,确保“分内之责”绝不推诿、“分外之事”合理分配,实现团队协作的良性运转。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突出能上能下,是打破困局的关键支撑。要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真正让“多劳者多得、有为者有位”。在干部使用中,要打破隐性台阶、破除论资排辈,注重在攻坚一线和关键岗位识别干部、使用干部。对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太平官”,坚决问责、及时调整;对担当实干、业绩突出的“能干者”,有效激励、大胆使用,树立“能上能下、优进绌退”的鲜明导向。
强化能力建设,是推动整体进步的治本之策。“能者”并非天生,而是经过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要有组织地开展专业培训、实战帮带,推动能力偏弱的干部补齐短板、提升履职能力,避免因其“不能”而放任自流。同时,要注重搭建融合互补的团队架构,既发挥“能者”的带头作用,也激发“众人拾柴”的集体智慧,推动实现从“能者多劳”到“人人尽责”、从“单打独斗”到“系统作战”的积极转变,全面提升组织的整体战斗力与创新活力。
“能者多劳”的核心在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绝非慵懒干部的避事托词。唯有明晰权责、科学考核,才能让“能者”有劲头、“庸者”动起来,真正形成人人担责、事事尽责的良好局面,为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撰文 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