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地热潮涌动,珠江两岸盛装以待。当开幕式上那簇象征团结与奋进的“同心之火”熊熊燃起,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时代意义便愈发彰显——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检验干部为民服务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特别是关于干部队伍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要求,将办好全运会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全局,使其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探索区域协同治理新路的生动实践。
盛会办得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直接。全运会带来的获得感,体现在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中,蕴藏于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里:是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是推窗见绿的方寸之美,是社区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更是城市能级跃升为每个人带来的广阔发展机遇。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是连接盛会与民众的桥梁纽带,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办赛”与“惠民”同频共振,使“盛会效应”真正转化为三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汇聚起“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磅礴力量。
把全运会办成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必须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用好三地联合办会契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这意味着,基层干部要争当城市治理“绣花工”,精雕细琢,让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勇做项目建设“攻坚队”,着眼长远,确保场馆设施在赛后持续造福于民;甘为服务保障一线“贴心人”,导入“赛会标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善做组织动员“宣传员”,弘扬“体育精神”,使盛会真正成为全民参与、共享欢乐的盛大节日。
基层干部是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所在,其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办赛成效和群众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全运会服务保障一线正是淬炼干部党性、提升能力、转变作风的“练兵场”和“试金石”。广大基层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通过“走街巷访民情”“居民议事厅”等载体,倾听民声、汇集民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公共服务等短板弱项,以及办赛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机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时整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运用“社区直播间”“民情微网格”等新型沟通渠道,耐心细致做好赛事政策解读与情绪疏导,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探索建立民生项目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交由群众讨论决定,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在工作中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杜绝形式主义,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群众的幸福体验。要健全长效机制,及时固化办赛过程中形成的“全运标准”“全运效率”“全运服务”等好经验、好做法,变“三地联办”的赛事实践为“多方联动”的治理常态,探索构建“大型赛事牵引+城市日常治理”的工作模式,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让全运盛会带来的短期效益,升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优势。
全运盛会,是竞技体育的擂台,更是民生改善的契机。广大基层干部肩负着光荣使命,要牢记总书记“党性过硬、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真抓实干”的殷切嘱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将全运会与持续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让全运会红利真正化作百姓脸上满意的笑容。当圣火熄灭、赛场归于平静,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是璀璨的记忆,更有因这场盛会而变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温暖的民生底色。这,才是一届成功全运会最珍贵的遗产,也是基层干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最好答卷。
撰文 曾小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