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莫让“怕担责”束缚“担当”手脚

2025-07-12 13:46 来源:南方网

  干部“违规”审批为企业省200万?当地决定:免责+晋升!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组织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态度,释放出鼓励干部从“怕担责”向“勇担当”转变的强烈信号。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敢于担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刻在骨子里的政治品格。然而现实中,少数干部面对群众急难愁盼“打太极”,遇到复杂问题“击鼓传花”;有的信奉“不洗碗就不碎碗”,把“躺平”当“智慧”;更有甚者将“多担责”与“多犯错”直接挂钩,将分内之责层层下卸、转移,遇矛盾就躲、见难题就推、临风险就避,该闯的不敢闯、该试的不愿试。这种“怕担责”的心态,看似是“求稳”,实则是对职责的懈怠、对使命的辜负。

  “怕担责”的根源,往往是思想上的“缺钙”。一些干部把“不干事”当作“不出错”的“保险箱”,把“少干事”当成“少担责”的“护身符”,本质上是忘了“为谁担当、为何担当”的初心。要让干部“愿担当”,首先必须卸下思想上的包袱,从根本上纠正“担责即担祸”的错误认知,牢记“在其位谋其政”的本分,为群众解难题、为发展闯新路,哪怕有风险,也是值得的。

  “愿担当”的热情,需要“敢担当”的底气来守护。不少干部并非不愿担当,而是怕“辛辛苦苦解决问题,一点瑕疵就可能被问责”,久而久之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就需要制度为担当者“托底”,树立“担当者有舞台、避责者要下台”的鲜明导向,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担当者不担忧。要完善“三个区分开来”的具体细则,建立容错与问责的清晰边界,才能让干部在关键时刻有勇气拍板、有底气出手,不必在“怕担责”的犹豫中错失良机。

  担当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有的干部想担当、也敢担当,但面对复杂局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抓不住问题关键,要么驾驭不了潜在风险,最终事与愿违。

  要让干部“善担当”,就得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强专业训练,让干部熟悉政策法规、掌握业务技能,避免“想担当却不懂行”;另一方面,强化风险意识,特别是要培养干部在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下的科学决策能力、风险预判评估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唯有练就“心中有底、手中有策、行动有力”的真本事,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因“不会为”“不善为”产生的“担责顾虑”,做到既敢闯敢试,又稳扎稳打。

  “为官避事平生耻”。担责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江苏的案例启示我们,组织的有力托底和干部的智慧勇毅,是破除“怕担责”心魔、激发担当作为的双重保障。是责任,就该挺膺扛起;是风险,当要沉着驾驭。唯有解开思想的“枷锁”、筑牢组织的“后盾”、练就担当的“硬功”,广大党员干部方能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使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撰文 邓嘉琪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