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明中都鼓楼修缮工程怎么就成了豆腐渣?

2025-05-21 11:52 来源:南方网

  5月19日,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上的瓦片大片滑落,腾起漫天尘土,现场市民游客惊呼不已。

凤阳鼓楼瓦片脱落。图源:现场视频截图

  明中都鼓楼位于凤阳县老城区,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宇部分被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于1995年重建。此次事故发生的位置位于鼓楼楼宇顶部,其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

  其实,早在2017年,鼓楼楼宇就已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的情况。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鼓楼楼宇维修项目启动。经过招标、设计、施工等环节,维修工作已于2024年3月竣工验收。为何短短一年多就出现瓦片脱落的问题,网传数百万的施工经费用在了何处?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德永回应称,此事可能与“气温温差”有关,并表示招标资金公开透明,楼宇部分不属于文物本体。显然这样的回应无法消除群众的质疑。

  据悉,鼓楼瓦片脱落前,无人机巡检时发现楼宇顶部南北向出现裂缝,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后要求施工单位进行修补,但当时的结论是“没有整体滑动现象”。这一细节暴露出修缮工程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施工偷工减料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修缮工程涉及“更换损毁檐板、屋椽,增加防水层、钢筋网、水泥砂浆层”等关键环节,合同金额高达341万元。然而,修缮后的“保质期”竟不足两年,远低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的“保修期不得少于五年”的最低标准。如此“短命”的修缮工程,究竟是技术能力不足,还是利益驱动下的敷衍了事?若施工单位为追求利润压缩工期、降低材料标准,监理单位又为何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些疑问亟待通过调查回应公众关切。好在事件发生后,凤阳县已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

  鼓楼瓦片脱落事件,绝非孤例。近年来,从山西太谷鼓楼墙体脱落,到河南大学大礼堂修缮失火,再到凤阳鼓楼瓦片坠落,古建修缮中的“修缮性破坏”屡见不鲜。这些事件暴露出文物保护领域的共性问题:技术标准缺失、监管机制失灵、责任追究不力。为此,要避免下一场“瓦片脱落”,需从制度与技术层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应完善古建修缮的技术规范与验收标准,明确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责任,建立“终身追责制”。另一方面,应加强监管力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修缮工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

  古建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文物修缮不应是简单的“换瓦刷漆”,而应是在尊重古建原有形制、工艺、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延长其寿命。若修缮者仅将古建视为“政绩工程”或“旅游景点”,而忽视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则修缮工程必然沦为“面子工程”。

  我们注意到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德永在回应该事件时,先后两次提到需等待专家的论证。不知此专家与当初修缮时咨询的彼专家是否为同一批人,这些专家是否值得信任,又该如何保障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呢?我们和卢德永局长一样,期待调查结果公之于众的时刻!

  撰文 安子州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