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网络烂梗大行其道 怎么教孩子好好说话?

2025-11-27 18:32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为什么不听课?”“那咋了。”“为什么没完成作业?”“那咋了。”“能不能好好说话?”“那咋了。”眼下,这些看着就令人生气的对话,不断在生活中上演,在广大中小学生群体中蔓延。冰冷强硬的“那咋了”,傲慢冷漠的“受着呗”,自诩幽默的“因为我善”,这些出自于短视频、直播间的网络热梗,被中小学生们不分场合、不分语境地搬进现实生活,看着只觉意义不明、让人气愤又不无悲哀。

图源:央视网

  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话?他们怎么只能这样说话?要说席卷全网的流行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曾使用过,但过去和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过去的我们知道自己在玩梗,知道这些梗上不了台面,在玩梗之外有一套规范的语言体系。而如今的孩子们却被各种网络用语塞满大脑,他们堂而皇之地将网络用语挂在嘴边,甚至写进作文,仿佛离开这些便失去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这当然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作为被手机和算法“喂”大的一代,这些孩子年龄有多大,网龄就有多长,网络用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在养成规范、文明的语言体系前,在树立正确、理性的是非观念前,在建立科学、全面的世界认知前,这些孩子就已经和网络用语朝夕相处。在无法准确理解各个网络词语真实含义的情况下,他们囫囵吞枣地消化吸收,将各种或幽默或低俗的词汇加入到自己的词库。这就造成了一种思维与表达的错位:他们明明在说话,却并不清楚自己表达出来的意思;他们形成了一种想法,所掌握的词汇却不足以准确地将其传达。

  这同样与语言的社交属性有关。语言不仅帮助人们沟通,还能提供强烈的归属感。在孩子们眼中,使用新奇的黑话,能给自己带来时髦、潮流的标签,吸引同龄人目光;听懂其他人口中的各种网络热梗,才能融入集体,成为“自己人”。出于吸引关注的好胜,出于对不合群的恐惧,孩子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以梗会友”的循环。就这样,一个个处在思维迅速学习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网络用语趋之若鹜,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结果就是使用网梗成了他们的本能,网络用语成了他们思考、沟通的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

  语言的边界也是思想的边界,语言表达的简化匮乏,终将导致思维逻辑的简单粗暴。小孩对奶奶喊出的“奶奶你个老六”,自我评语里写下的“我包会努力的”,作文中出现的“泰裤辣”……网络用语的泛滥,已然对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了危害,他们在无意中养成了粗鄙的表达方式和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在空洞套用中失去了细腻的感知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考。不得不说,虽然孩子们满嘴网络热梗的现状招致大人的无奈与反感,但他们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未曾充分领略汉语的优美,过早地接触更新换代快、口语性强、不甚规范的网络用语,失去了好好说话的能力。

  网络时代语言的迭代更新势不可挡,但文明表达的底线必须时刻坚守。面对孩子们语言的贫瘠、思维的肤浅,痛心之余我们当做好引导,教会他们分辨什么梗是幽默创意,什么梗是低俗冒犯;什么话可以挂在嘴边,什么话缺乏尊重必须抵制。唯有以身作则、疏堵结合,才能让孩子们学会讲文明的话、优美的话,重获好好说话的能力。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刘帅

编 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 对:梁洁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