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从母婴室到育婴室,一字之差折射观念进步

2025-08-21 19:33 来源:南方网

  近日,有网友关注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商场对育儿设施进行了改造。有的将“母婴室”升级为“育婴室”,划分出独立哺乳区和开放护理区,有的则根据顾客需求新增“父婴室”,破解宝爸带娃出行难题。这一变化看似细微,却反映出社会对于家庭育儿分工的认知转变。

图片

图源:新华网

  以往母婴室常被默认为妈妈的专属空间,爸爸即使想参与照护工作,也可能被视作“异类”而拒之门外。不少公共场所的育儿设备如尿布台等,也仅设置在了女性卫生间内,将爸爸排除在育儿场景之外。而实际上冲奶粉、瓶喂奶、换尿布、安抚婴儿等一系列工作,爸爸同样可以做。

  “育婴室”的更名和“父婴室”的增设,打破了育儿过程中的性别壁垒。一方面,它破除“育儿是母亲天职”的固有观念,另一方面也认可并鼓励父亲参与育儿过程。育婴室门前“男士止步”标识的拆除传递着一个观念——在育儿这件事上,男士不能也不应止步。此外,这种调整为父亲参与育儿创造更多条件,有助于推动家庭分工更趋合理。

  有人认为,“母婴”“父婴”“育婴”不过是名字的差异,何必在这种小事上纠结、大费周章。实则不然,一字之变的背后,反映出现代育儿观念的进步,是对“父母共担育儿责任”的呼吁,是对无数家庭隐性育儿付出的看见与重视。它意味着社会已经正视育儿的公共属性,而非单纯归为“母亲责任”或“家庭私事”。我们欣喜地发现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这是全社会对于生育抚育的无声托举,也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当然,这场革新才刚刚起步。目前,围绕哺乳隐私保护、设施是否会被滥用等问题争议不休,中小城市、基层场所的育儿设施短缺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些都需要也值得更多的讨论和探索。

  从一间母婴室的更名开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家庭育儿需求的回应,更是对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尝试。期待未来,这样的改变能延伸到更多的角落,让“共同育儿”从观念走向更普遍的现实。

  撰文 钟尧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