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寄托于珍稀动物的爱心,何以陷入“死不见虎”的尴尬境地?近日,北京的李女士遭遇了一件堵心事儿:她“云认养”了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小独苗”,连续两年花费两千余元,满心期待能见证这只小老虎的成长,不料在准备续缴第三年费用时,才从工作人员遮遮掩掩的言辞中惊悉,“小独苗”早在两个多月前就已离世。这场以爱心为起点的“云认养”,就这样终结于一份迟来的死亡通告,留下的是深深的失落与一连串的问号。

东北虎“小独苗”。 图源:新京报
这场“云认养”,从一开始就带着些浪漫的想象。当只有一个多月大的“小独苗”跟着虎妈妈的身影闯入公众视野时,毛茸茸的可爱模样瞬间捕获了许多人的心。李女士满怀热情地投入这项事业,金钱换来了一纸爱心证书和几次免费入园的机会,但园方更核心的承诺是“定期反馈老虎生活近况”。然而,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认养人需要像挤牙膏一样不断追问,才能偶尔获得一星半点的消息。这种长期的信息断层,早已为双方的信任危机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小独苗”于今年7月20日因心衰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但园方直到10月15日才在认养人反复求询下发布通告。通告中提到,东北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档案“需保密不能公开”。这“保密”之说,看似有理有据,却难以平息认养人的质疑。既然是“云认养”,认养人理应对动物的基本状况享有知情权,园方却连其是死是活都未能及时告知。如果不是认养人的“较真”追问,这笔业已不被需要的费用,究竟要在园方的糊弄下续到何时?
这起事件背后,是一个运作极不规范的“云认养”模式。无论是几百元的联合认养还是上万元的个人独养,认养人们普遍反映并未签订正式协议,仅凭官网页面介绍或口头承诺作为权益保障。而资金的去向更是一本“糊涂账”——所缴纳的认养费究竟有多少真正用于改善动物们的饮食与医疗?园方从未进行公示。这种缺乏透明度的运作让爱心之举蒙上了一层阴影,令人不禁怀疑其“公益”的成色。黑龙江省林草局虽已承认虎林园负有管理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展开追责,但如何重建信任,仍需实实在在的行动。
“云认养”本是个美好的发明,它让爱心人士能够跨越地理距离寄托一份情感,不该沦为“一锤子买卖”。理想的“云认养”模式,理应建立在透明和诚信的基础之上。园方应通过定期的视频分享、实时监控,让认养者看得见牵挂;通过清晰的法律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让爱心有据可依;更重要的是,通过真诚及时的沟通,来尊重和维系这份珍贵的情感投入。“小独苗”的故事,照见了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公益项目中亟待补上的管理漏洞与服务意识。但愿这份逝去的遗憾能唤醒规则的完善,让今后的爱心都能被温柔以待。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王沛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