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住院难的现象,我国一直致力于增加各级医院的病床数量。最新统计表明,全国共有床位1017.4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然而,现实中床位紧张的困境依旧存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9.4%,其中三级医院91.1%,二级医院74.3%,一级医院54.1%。一边是患者面临“一床难求”的难题,另一边是医院各科室床位可能存在“忙闲不均”的情况,如何让两者产生“有效连接”,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民之所盼,便是医改之所向。为破解此类难题,近年来,北京、福建、海南等多地医院开始推行“全院一张床”模式,打破传统病区间的床位界限,将全院病床作为共用资源,通过统筹调配实现床位利用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医院哪个科室有空闲床位,患者就住到哪里,各科室床位成为“流动”的共享资源。“共享病床”这一改革举措,将传统的“病人跟着医生跑”转变为“医生跟着病人跑”,既提高了床位周转率,也缩短了患者入院等待时间,实现了医院与患者的双赢,可谓正当其时。但与此同时,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并不容易,因为“共享病床”不是简单的跨科收治,而是一场涉及医务、信息、护理、财务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同频共振、协同联动。
图源:央视新闻
一方面,要精细施策,有效盘活医疗资源。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加大协调力度,将医院所有空置床位进行统筹调配,在保证本科室及急危重症患者收治的前提下,遵循专业相近、位置相邻、安全为先、系统共享的原则,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经统一协调进行跨科室收治,让“共享病床”惠及更多患者。
另一方面,措施落地要有温度,提高群众幸福感。以人为本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各科室床位管理及合理使用,对于跨科室收治的病人,及时安排相关专科医生与护理团队全程跟进,同样按时查房、诊治,让病人少跑腿、少等待。与此同时,也要强化针对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确保每位护士都能胜任护理任务。
不仅如此,在监管上要有力度,确保医疗质量不打折扣。政策落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及时查漏补缺、加强监管、逐步完善。比如,在推行“共享病床”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患者漏管”现象。针对这类问题,可采取制定跨科收治管理制度、建立跨科患者管理台账等措施,让相关科室齐抓共管。针对跨科治疗时,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变化,部分医院成立了紧急医疗救护快速反应小组,“共享病床”一旦出现危急重症病人,能确保及时、规范进行急救治疗。相信在多措并举之下,“共享病床”制度能运行更加地顺畅,进而提升民生福祉。
撰文 昙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