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爱好养花种菜的人士“为啥种啥啥不活”的疑问,迎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荒诞答案——土里有毒!近日,媒体曝光的“毒营养土”黑色产业链令人脊背发凉:工业污泥、建筑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摇身变成“有机营养土”,十余款热销产品中9款重金属超标,某品牌销量甚至突破200万件。当消费者为“10元20斤包邮”的低价营养土买单时,又岂会料到期望中的“种植神器”竟是致命毒源。

低价营养土工厂。图源:北京日报
“毒土”之害,不可小视。这些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土壤不仅可能导致“种啥啥死”,还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专家指出,镉、铅等重金属可通过蔬菜吸收进入食物链,或经皮肤接触渗透,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儿童更是容易受害的高危人群。随意丢弃的毒土又会污染土壤水源,形成二次危害。此类有毒“营养土”市场规模之大,更是令人瞠目。据称仅淮安多家低价营养土工厂,销量就占据了网销市场的“一半以上”。“卷”低价,正是这些不法厂家的营销秘诀。50斤所谓的“营养土”,含快递、袋子,全国代发价仅需14元左右。一些厂家坦言,价格低到这种程度,不用污泥就没有竞争力。一味的低价内卷,催生出恶性竞争的恶性结果。当商家“卷”红了眼,诚信让位于利润,市场的底线便开始失守,消费者健康也成了利益天平上的牺牲品。
低价“毒营养土”乱象背后,我们还需追问:土从哪里来?监管力量何在?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乱象背后是多重防线的失守。其一,资质沦为幌子。有涉事企业打着蚯蚓养殖的幌子,拿到工业污泥利用的许可,实际上干的却是利用固废处置资质收购污泥倒手转卖,赚取补贴处置费用的生意。其二,监管存在真空。营养土非传统农资,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而电商平台的海量销售更让监管鞭长莫及。其三,权力寻租魅影隐现。有涉事企业直言“没关系做不动”,暗示“上面有人”。从污泥供应企业、运输车队,到中间商、代工厂,每个环节都有“不能说的秘密”。
破解困局需构建全链条防线。首先,要填补标准空白,将营养土纳入农资监管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和检测要求,实现原料来源可追溯。其次,要压实各方责任,监管部门要加强产废企业监管力度,完善对企业固废处置资质的动态审查,对滥用资质者吊销许可并从重处罚。最为重要的是不能止步于个案,更应按图索骥、一挖到底,深入查处暴露出来的监管不力、权力寻租等诸多问题,彻底斩断行业乱象滋生的根源。
近年来,从“老痰酸菜”到“毒营养土”,相似的剧本反复上演,这警醒我们:健康生活不能靠商家自律,也不能凭消费者的运气。唯有让监管链条完整闭合,让处罚力度足以震慑铤而走险者,才能守住民生安全的底线。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胡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