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凉山5633次公益性慢火车上的一幕引发网友愤慨:二三十名游客手持摄影设备,将一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老人团团围住拍摄。目击者称,老人多次以背身、遮脸、嘀咕等行为表达不适和抗拒,但游客们并未停止拍摄,甚至开启闪光灯直射老人面部。这绝非所谓的“人文记录”,而是一场赤裸裸的镜头霸凌。它剥夺了一个人拒绝被拍摄的权利,将镜头当做权力的默许,把弱势者的沉默变成流量。当一方高姿态地“记录”,另一方只能默默承受时,这样的摄影就已经不再是艺术,而是对被拍摄者人格尊严的侵犯。

图源:网络
5633次列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公共意义。这趟公益性慢火车自1970年开行以来便以时速慢、票价低且从未提价的坚守,成为大凉山深处彝族百姓的“扶贫专列”“求学校车”。这趟列车本是彝族老乡们运输农副产品的“流动集市”,是孩子们读书求学的移动课堂,是连接山野与城市的民生通道,可在某些网络营销的推波助澜之下,成为了观光游览的网红打卡点。列车从民生工程变为“少数民族景观”,这种意义的变质,不仅损害了普通乘客的权益,更破坏了它原本承载的善意与尊重。
拍摄不是问题,但未经许可的拍摄,特别是带有强制姿态的围追堵截,就是对隐私权与肖像权的侵犯。一些拍摄者喜欢自称“人文摄影爱好者”,强调自己是在“记录民族风情”,但真正的人文摄影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的,而不是强硬地把镜头塞进对方的生活、表情甚至是痛苦里。当镜头下的人不再是主体,而变成了被围猎的“商品”,当按下快门的人自以为在捕捉故事,却从未问过对方愿不愿意成为故事时,这就是赤裸裸的霸凌。
在这场不对等的拍摄中,少数民族的服饰、贫困环境、苍老面孔,都是独特的、“有味道”的素材。被拍的彝族老人不再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而是被视作一个满足观众对少数民族想象的猎奇元素,这种居高临下的凝视本质就是在消费弱势群体,而他们本不应该成为被围猎的对象。
公益火车上的相遇,本该是多民族文化沟通交融的桥梁,如今却被个别人用镜头撕扯开一道冒犯的伤口。文化交流当然应该被鼓励,但交流绝不能是围堵和强迫,更不是将他人生活猎奇化、商品化。真正的文明不是把镜头对准弱者,而是尊重每一个普通人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下次有人举起镜头前,能先问一句“我可以拍吗?”,这是对人最简单也最必要的尊重。记录世界前,请先学会尊重世界。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曹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