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就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体育场里,一名学生正跑着步呢,突然“砰”的一声——俩校外小孩踢飞的足球直接砸他脑袋上了。跟孩子妈妈争执时,学生身体不适瘫倒在地,对方非但没停手,反而乘胜追击,又是肘击又是脚踹,直到救护车来把学生抬走。
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声明。图源:平安交大公众号
网友的调侃让人很心酸:“大学旁边亲子活动就是丰富,凭身份证就可以进去殴打大学生玩。”是啊,学生在校内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这还能忍吗?有三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追问的:
问题一:这些在校内逞威的家长,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何能如此嚣张、肆意逞凶?如果连谁在校园内打人都让公众猜谜,这最基本的透明度何在?
问题二:事件发生在摄像头密布的操场,监控视频为何迟迟不公开?学校是怕影响形象,还是担心管理漏洞被放大?捂着不放,只会让各种真真假假的流言满天飞,反而加剧了恐慌。
问题三:操场上发生如此激烈且持久的冲突,保卫处去哪了?按常理,操场夜间必有巡逻岗,监控室也该有人盯着屏幕。等到救护车的鸣笛声代替了保安的哨声,这“平安交大”的招牌是不是挂不住了?
7月2日凌晨,交大声明:已就该事件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依法调查处置。涉事家长凶蛮无理,其暴行必须追究。但是比流氓更可怕的,是让流氓有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施暴的环境。这说明校园安全网出现了窟窿,管理机制没兜住基本的底线。
这事也扯出一个老难题:大学校门该不该敞开?有人说干脆封闭管理,可一刀切真不是办法。大学应该和社会呼吸相通,但开放不等于无底线的“裸奔”,安全底线不能靠“自觉”维系。该分的区域要分清楚,教学区、生活区该严格管理就别含糊;该有的管控措施要硬起来,预约制度、身份核验、关键区域的巡查都别掉以轻心;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更要展现出与一流学府相匹配的担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产生“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恐惧。
惩处施暴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安全的硬伤彻底愈合。否则,“大学之大”的美好愿景,终究抵不过现实里的一记狠踹。
撰文 陆文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