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荒野求生”大赛的紧急叫停,给愈刮愈猛的“荒野风潮”打了一针“冷静剂”。近来,从张家界七星山到河南伏羲山,从浙江瑞安海岛到长白山冬季荒野,荒野求生正成为文旅推广和流量变现的新宠。而此番突然踩下的刹车,让正处风口的荒野求生热迎来了必要的冷思考。

大赛现场。图源:南风窗
荒野求生的火爆,是当代人们精神需求的集体投射。融入大自然是人类的原始渴望,越是久在城市樊笼里,就越期盼能够“复得返自然”。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人们渴望暂时剥离社会标签,回归自然本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放空和疗愈,而荒野求生大赛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这种本真生活的向往。选手们“开局一把刀”,从觅食、取火、搭建庇护所等基本生存技能入手,在野外环境中直面生存挑战。对观众而言,这不仅是对极限挑战的观赏,更是一种心理投射——在选手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观众仿佛也经历了一次自我突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此外,流量经济的助推也不容忽视,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荒野求生逐渐演变为全民娱乐产品,主办方通过设置高额奖金和“零经验”参赛门槛,吸引大量素人选手参与,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和流量话题,把极限运动变为了博取眼球的真人秀。
然而真实的荒野并非什么世外桃源,从不因人类的娱乐需求而改变其残酷本质。热潮之下,风险隐患已逐渐显现。首先是自然环境的不可控,此次“木兰杯”荒野求生技能大赛被叫停的直接原因便是持续低温这一气象风险,而荒野中突发的暴雨、野兽、迷路等隐患则更难预判。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逐利催生的安全漏洞,部分主办方急于复制流量密码,在赛事筹备尚未完善时便匆忙上马,对救援力量、医疗保障等核心环节敷衍了事。同时,短视频传播的滤镜让不少参与者误判风险,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最终导致荒野变成险境。
看待此类挑战,既需尊重多元的精神需求,更要守住安全的底线。此次官方的及时叫停并非对极限运动的否定,而是必要的风险管控。荒野求生的路子不能太野,监管部门应建立此类赛事的资质审批和运行监督机制,对气象评估、救援预案等进行刚性审查;主办方更需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像重视赛事宣传一样重视安全保障,为选手提供专业培训与全程护航;参与者也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充分评估自身能力,避免鲁莽冒险。
荒野求生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拾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感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能走好这条荒野求生之路。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胡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