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填报一张表单、上传一套材料,即可进行子女入学申请;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完成企业开办手续……在“高效办成一件事”助力下,一件件关乎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实现了从“多部门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的转变,这是广东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成果的生动体现,彰显着南粤大地政务服务暖心贴心新气象。
“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服务专区。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政务服务窗口,一头连着行政机关,一头连着企业百姓。“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路径。自国务院去年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以来,广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从百姓就业、养老、住房、就医、教育,到企业准入准营、招聘用工、经营发展、注销退出,始终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让“高效办成一件事”从政策文本走向生活实践,让政务服务走心更暖心,为广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写下生动注脚。
以人为本,让政务服务效能跃升。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需要抓住改革契机,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近年来,广东通过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技术驱动和模式创新等举措,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无差别服务,把线上平台便捷办理与线下同步咨询引导、帮办代办等全流程服务相结合,将企业开办“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等民生事项从“多头跑”变为“指尖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服务的效率与温度。与此同时,线下提供免费复印打印、延时错时等暖心服务,以开展志愿服务、上门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将便民服务窗口搬至群众家门口,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此外,定期组织开展涉企政务服务调研,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事项,减环节、缩周期、优流程、降成本,最大限度地便企利民,加速打通政务服务“中梗阻”。
技术赋能,让精细服务可亲可感。数字化时代,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力支撑。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施以来,广东乘“数”而上、因“事”制宜,一方面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网通办”、“一件事”并联办,让全省各地户籍、社保、医保等高频数据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另一方面,推广智能应用、注重业务融合,通过精简材料、智能导办、预填预审等方式,让政务服务事项从“线下跑”转向“线上办”,从“人工办”转向“智能办”。据统计,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广东累计对接37个国家部委385个数据资源,满足了全省221个部门数据需求,实现61个国垂系统超5000万笔业务办件数据回流,有效支撑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工作。成绩单背后,既是执政理念的升华、技术赋能的加持,更是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温暖着万千民心。
优化服务,让群众幸福时时彰显。政务服务改革的成效,要看是否真正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这也意味着“高效办成一件事”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广州、深圳人才引进“一件事”实现“零跑腿、不见面、自动批”;珠海上线港澳来珠开办企业“一件事”,实现公证、刻章、打证、通取一站办理,开办时限压至3小时;江门创新推行“退休人员年审一件事”,全年可为基层节省年审工作时长超3万小时,减少群众跑动40多万次……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从企业百姓“最怨最烦”的难事干起,创新推出粘性强、需求大、特色化的“一件事”,把政务服务成效转化为企业百姓触手可及、真实可感的便利与满意。这种变化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更重塑了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模式,让政务服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不断增强着企业与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政务服务窗口是人民至上的一面 “镜子”,也是检验营商环境的一块“试金石”。未来,期待广东继续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在流程优化上持续用力,在数字赋能上主动作为,在协同合作上凝聚共识,通过一项项便民措施提升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高质量的政务服务环境,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撰文 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