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救了人,为什么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这是63岁的彭秀环,25年来一直在追寻的问题。
1999年,厦门遭遇特大台风,彭秀环组织4位村民,拯救了25位被困在孤岛的渔民。在事后的市级表彰名单上,真正的救人英雄榜上无名,被表彰的却是村支书和另一位曾经拒绝救人的村民。黑白颠倒!彭秀环咽不下这口气,为了讨回公道,她四处奔走,起诉冒领者,收集获救者的证词,甚至申诉至最高法,可最终却因所谓的“超2年申请时限”被拒。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彭秀环和四位村民在救人时不会考虑救人的“投资回报率”,更不会想到所谓的“申请时效”。他们只是出于中国人最朴素的良知和勇气,在他人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不应过于机械地困在某种条条框框里。
这些年,彭秀环为了“正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她所遭受的损失,远不是一点补助能弥补的。当湖北仙桃骑马救人的“白马英雄”获得及时表彰时,我们更应反思:为什么救了25条人命的彭秀环等人,却依旧被视而不见?想要一个公正的认定怎么就那么难?
我们相信,这其中或许有制度缺陷引起的疏漏,但更多是的是行政不作为对人性光辉的无视!当我们的法律连最朴素的善恶都无法守护,当见义勇为要靠“运气”和“时效”来决定,以后谁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呢?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场纠葛已经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我们希望它能尽快有一个结果,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3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法》议案,直指认定标准、纠错机制等核心问题。我们同样期待这些体系化的制度保障能够尽快出台实施,让每一次挺身而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法治的温度,在于让善意不再负重前行。给善行正名,不是给英雄发奖状,是给每个普通人的良心上保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那个需要帮助的会不会是你自己。
脚本、出镜:江海燕
拍摄:纪瑞
剪辑:古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