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如果可以,我不想做“鼠辈”

2025-11-25 21:30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胡伟

  近日,知名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因其推行的“鼠姓花名”制度被推上舆论风口——员工入职后需以“鼠某某”的格式命名,从会议名牌到内部名单,清一色的全是“鼠”姓人。

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在一次分销会上,每个座位都摆放着以“鼠”字开头的名牌。图源:网络

  其实,职场玩“花名”早不是新鲜事,阿里巴巴的“武侠风”、拼多多的“果蔬名”,都曾引发关注。三只松鼠的“鼠姓花名”逻辑很朴素:既然品牌叫“松鼠”,员工姓“鼠”似乎也很合理。显然,三只松鼠想把“松鼠”变成职场图腾,试图将“松鼠”形象渗透至内部管理,从而构建从产品到组织的完整IP闭环。

  三只松鼠的“鼠”姓文化,是品牌IP深度延伸的典型尝试。它之所以引起争议,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品牌方忽略了文化语境的微妙差异:松鼠是森林里的美食家,老鼠却是人类世界的“小偷”。“鼠”姓尽管可与可爱的松鼠关联,但无法完全摆脱其在传统文化中可能携带的负面联想。此前,“退货鼠”被消费者误解为“退货死”,正是这场品牌延伸的“自嗨”撞上现实铁板的写照。

  二是公众对花名文化究竟是文化认同还是集体规训的质疑。互联网企业普遍以花名文化淡化层级、激发活力,三只松鼠也表示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并且并不强制。不过,所谓的“全凭自愿”,大概职场人都懂——当同事都叫“鼠小桃”“鼠阿栗”,你好意思说“我叫王铁柱”吗?打工人的担忧在于,无论是“鼠”姓标签还是将消费者称为“主人”,其共同点在于用标准化符号取代人的主体性。企业是否在以企业文化之名消解个体的独特性,是否在用品牌叙事掩盖管理的粗暴?

  也许,“鼠名文化”没那么多职场套路,只是一场用力过猛的品牌可爱秀。不过玩梗得有分寸,毕竟职场不是童话镇,没必要为了品牌梗非把大家都变成“鼠辈”。这场风波对企业最大的提醒也许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应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而非裹挟个体的工具。企业文化不能靠符号堆砌,而在于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倘若花名文化沦为规训工具,员工只会觉得:“鼠鼠我啊,这班不上也罢!”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胡伟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梁洁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