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失效、车机断网、售后停摆、投保受阻,这是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正面临的窘境。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车辆所属的车企宣告破产。

图源:央视新闻
新能源汽车行业素来竞争激烈,我们见证了一家家新势力车企的崛起神话,也目睹了一个个新能源品牌的轰然倒塌。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超过487家电动车制造商,但2023年年底能正常运行的新能源车企仅40多家。车企没打招呼就黯然退场,给车主留下了无尽的烦恼。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车企的责任,要由车主来扛?
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里,企业或许会破产,责任不能有真空。车企明明在销售时许诺得天花乱坠,承诺“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永久免费流量”,这些怎么在倒闭后就统统成了一纸空文?售后无门的尴尬局面,逼得车主自学成才,当起了修理工,摸索着更换门把手、替换空调滤芯、修复钣金。这哪里是为智能与便捷买单,分明是花钱受罪。
雪上加霜的是,依据现行法律,车主的售后质保诉求通常被归为普通破产债权,在破产清算中排在最后,几乎无从维权。可以说,一旦车企宣布破产,成本和风险便都转嫁给了社会与个人。这绝不仅仅是市场波动的代价,更是制度漏洞造成的后果。车企破产后,车主的售后权益应当被看见。
话又说回来,通常没有哪家企业会早早预料到自己会破产。问题是,在破产前,难道这些车企没有备好充足的配件用于售后服务吗?怎么企业一破产,就配件难求了呢?《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然而从现状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一法定售后义务恐怕成了空谈。
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车企往往将资源向产品研发与市场扩张倾斜,售后环节的资金预留相对有限。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极快,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涌现,提前囤积旧款配件,无疑会因技术过时造成巨大浪费。可见,旧法规解决不了新问题,只要新能源汽车维持与车企的捆绑关系,高度依赖企业的独家配件与远程维护,就注定会随着车企的退场而从智能车机沦为失能板砖。
企业可以退场,责任不能失联。目前,业界正在呼吁建立“车企售后责任基金”,强制企业按销量缴纳保障金,并推动建立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这有助于突破品牌封锁,改变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与车企强行绑定的局面。与此同时,行业应制定更严格的汽车生产技术标准,推动关键零部件统一化,以节约社会资源。对个性化配件,则要求企业承担更严格的质量保证责任,以确保消费者不被抛弃。
归根到底,车主愿意为新能源汽车买单,是对品牌的信任、对创新的认可。车企埋头科研、开拓市场的同时,要承担起信任带来的责任、履行好每一项承诺,不能等到哪天经营不善遗憾离场时,独留车主原地踌躇。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刘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