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网民反映广西鹿寨县一水文站楼梯扶手安装了尖锐的铁片和倒刺。13日记者从鹿寨水文水资源局获悉,该水文站在建设中,没有装门,为了防止外人进去所以装了铁片和倒刺,完工后将拆除。
图源:新京报
鹿寨水文水资源局这一解释虽消解了部分争议,却也暴露出基层公共设施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的短板,如此防护也与人性化管理模式相悖。
从安全规范角度看,此类尖锐装置虽能短暂阻隔人员,却对周边居民、儿童乃至工作人员构成直接威胁。一旦发生跌倒、碰撞等意外,尖锐物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管理方在追求“效率”时,忽视了公共设施的基本属性——安全性。临时措施的合理性,需以不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否则便可能沦为“以安全之名,行隐患之实”。
从基层治理角度看,事件背后折射出基层单位在公共设施管理中的“应急思维”惯性。面对施工期开放环境,管理方未选择增设围挡、警示标识或安排专人值守等常规手段,而是直接采用极端隔离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置逻辑,暴露出基层单位在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上的不足。
此前多地曾出现铁路防护栏被私自破坏、水库区域未设警示牌导致溺水等事件,均指向基层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若管理方能提前规划施工区域的安全隔离方案,就无需依赖“倒刺”这类争议性措施。比如,建立公共设施安全评估机制,对施工期、维护期的风险点进行动态排查;引入公众监督,通过社区座谈、线上反馈等方式收集意见;强化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避免“一刀切”的粗放管理,如此方能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诚然,从管理逻辑角度看,水文站作为专业监测机构,需防范非专业人员误入可能引发的设备损坏或数据干扰。尤其在汛期,水文站需高频次开展应急测报工作,若因外人闯入导致设备故障,可能直接影响防汛决策。然而,以“倒刺”这种高风险手段进行物理隔离,显然突破了公共设施安全设计的底线。
公共设施的设计与管理,需在“功能需求”与“安全责任”间寻求平衡。此次事件中,水文水资源局承诺完工后拆除倒刺,虽为亡羊补牢,却也提醒管理者:公共设施的“临时性”不应成为忽视安全的借口。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处细节,既保证安全,又让百姓体会到有温度的管理,才能得到群众的点赞。
撰文 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