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大概没想到,自己在南极发出的“新东方32周年全员信”,会引来员工“只觉得讽刺”的吐槽,进而在网络上掀起一场群嘲。
这封信其实写得挺美的,“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老俞笔下的南极,纯净、壮阔,仿佛能洗涤灵魂。他还富有想象力地把企鹅抱团越冬比作新东方人的团结,把冰川的恒久解读成坚守的意义。可问题是,当这份诗意跨越大半个地球,落到刚上完十小时课、还在熬夜做续费方案的员工邮箱里,它就有点变味了。

俞敏洪在某社交平台上连发数条南极游视频。图源:网络
不是员工读不懂浪漫,而是现实压力摆在面前,谁也没法强打精神喝下这碗鸡汤。老俞或许真心想分享一份美好、一种境界,可员工需要的,可能只是被看见、被理解,理解他们的加班、他们的指标、他们平凡日常里的挣扎。公司净利润降了七成多,核心教育业务增速放缓,每个人手上都堆着KPI,老板的“诗与远方”听起来难免有些飘。当一封信里反复围绕“我”和“南极”进行叙述,对员工眼下的真实状态却一笔带过,那种“与你无关”的疏离就藏不住了。你在南极看冰山,我穿着南极人秋裤在加班,那种距离感,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这并不是说老板不能有人设、不能有情怀。俞敏洪一直以来都擅长用个人经历和感悟来凝聚团队,但当公司处于转型深水区,内外承压时,领导者的表达方式或许需要更多“接地气”的转换。比方说,少一点景致描写,多一点对员工近期付出的肯定;少一点宏大比喻,多一点对实际困难的共识。企业文化不是单方面的寄语,而是双向的感知。有时候,一句“大家最近加班辛苦了,咱们的工作确实不容易”,可能比半篇洋洋洒洒的抒情还有力量。
当然也有声音说,这事没必要上纲上线,老板也是人,也有权度假。这话没错,但这事背后的关键不在于老板能不能旅游,而在于员工的诉求有没有被看见。好的企业文化,不是靠漂亮的信建构出来的,而是靠日常细节中积累的信任与尊重。如果一次“南极来信”的翻车,能让企业管理层更重视“收信人”的真实感受,那反倒成了一个有价值的提醒。
说到底,职场共情从来不是要求老板和员工活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即使你在南极看极光,也记得有人在北京赶末班地铁,并愿意在信里给那个地铁里的人一个温暖而实在的点头。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王沛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