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反映学校的饭菜“一言难尽”,必须买老干妈辣酱才能“辅助下饭”,而一墙之隔的教职工食堂里,红烧肉、糖醋排骨却成了日常标配——这是四川绵阳梓潼县某校学生的遭遇。校园餐为何要搞这种“双标”?这既暴露出学校的责任缺失、作风不实和制度漏洞,也不符合“让每一个孩子吃饱吃好”的食品安全理念。
图源:相关报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园餐不可口、吃不饱,主要症结就在于学校食堂无处不在的风腐问题。一方面,学生餐与教工餐倒挂,在校园内部存在克扣学生伙食费补助教工的现象;另一方面,从违规发放“陪餐费”到食堂负责人收受食材供应商红包,再到食堂伙食费中列支其他费用,折射出种种“虫穿蚁蚀”的腐败乱象。
近年来,校园餐腐败问题,不管是被舆论“意外”曝光的,还是被相关部门公开查处的,不在少数。各地致力于整治校园餐乱象,尽最大可能保障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肆无忌惮的贪腐行为得到严肃查处。但同时,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校园餐风腐问题,说明相关制度并未发挥预期作用,一些学校食堂的“明厨亮灶”模式仍存在“作秀”的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校园食堂里的腐败暴露出部分教育管理者仍将食堂视为创收工具,以及“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逐利思维。克扣餐标看似能赚取微薄小利,实质却是对教育公信力的慢性侵蚀。当一勺肉菜就能动摇教育者的育人初心,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孩子健康的保障,更是教育事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请让食堂回归本位,让每一分餐费都变成滋养未来的养分,如此才能重建教育最基本的体面——毕竟,连孩子饭碗都端不稳的教育,谈何树人?
撰文 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