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的播出,无疑是本年度极为重要的文化事件。它犹如蓄积久已的沉默能量爆发,穿透了荧屏,将艺术、历史和现实紧紧连结在一起,彰显出历史真实和艺术的力量,同时也将祖国统一的信仰映照在历史的天空。由于历史真实的存在,这部剧突破了以往谍战剧“爽感”的套路,让观众走入虎穴英雄的心灵之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剧中吴石的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令人瞬间涌起敬仰之情。实际上不仅是吴石,剧中每一位烈士都是抱着无惧生死的信念奔赴台湾的,所以才有波澜壮阔的隐蔽战线的斗争,所以才有慨然赴死的悲壮崇高结局。

图源:官方剧照
烈士的人格精神,是剧作主创深入研究之后找到的剧情发力点。正如演员于和伟在吴石墓前的一段真情告白:“我敬佩您的人格,敬佩您的那种精神。我尽最大努力去靠近,我在您的故事里走了一圈。我只想说一句:吴石将军,您的名字有人知晓!”
立住人,这是优秀剧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部剧成功的关键所在。于和伟以自己的真情投入演活了吴石,也让亿万观众知晓并铭记住了吴石烈士的形象。当然,还有扮演朱枫的吴越、扮演聂曦的魏晨、扮演陈宝仓的那志东等,他们都将烈士的不朽人生演绎得出神入化,让烈士的名字不再无人知晓。《沉默的荣耀》让观众终于能在荧屏上见到曾经无名的烈士,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人格精神,这是该剧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沉默的荣耀》创作并非易事。看完全剧之后,我想到三个问题:为何说“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明知悲剧的结局,如何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新意?如何处理情、义、理的关系?这三个问题,既关乎剧情设置,也关乎英雄的抉择,是理解全剧和人物的钥匙。
立住人,发掘烈士的人格精神,吴石的那句话便有了灵魂,足以支撑他走向壮丽人生的终点。烈士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条完美的剧情线,高度吻合且能见到悲壮的审美升华时刻。
第二个问题,关系到观众的接受习惯。习惯了商业类型剧的观众,一是喜欢悬念期待,二是喜欢劲爆爽感。剧作主创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接受习惯,又要尊重历史真实,以还原隐蔽战线工作的艰险处境。所以,明知是悲剧的结局,又如何能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新意,也成了考验剧组主创的一道难题。在一般的谍战类型片里,英雄一路高奏凯歌,不断为观众带来期待的“爽感”。但是,1949至1950年的台湾却是乌云压城,充满白色恐怖,所以将历史真实融入到剧情里,只能营造出漫长压抑的情感氛围。而《沉默的荣耀》恰好把握住了这样的剧情基调,并在场景事件和人物行动中悉心表现出来。英雄们的隐忍坚韧与白色恐怖形成高度紧张的戏剧性关系,挑战着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意志力。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在习惯了商业类型的“爽剧”和架空虚构剧的时候,忘记了历史的高度决定着艺术的高度这一经典法则。必须相信,真实的历史是影视剧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著名影人特吕弗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电影结局的关键,是创造一个“壮观场面和真理”融为一体的效果。《沉默的荣耀》的结局处理没有采用大片式的壮观场面,但是在房门打开的瞬间,强烈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位英烈的脸上,仿佛在讲述他们生命最后绽放的时刻。这是全剧的高潮点,坦然平静,却在人们内心深处掀起巨大的波澜,这就是沉默的力量。实际上,更为精彩的结局部分,是吴石面对毛人凤的困惑和蒋经国诱降的回答。毛人凤不能理解吴石为什么要背叛“党国”,吴石则一语道破谁才是真正的背叛者:“我没有背叛党国,我忠诚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党国,是那个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前仆后继的党国,是那个在北伐时期,所向披靡的党国。而不是现在这个人人蝇营狗苟,个个贪污腐败的党国。我没有背叛党国,是现在的党国忘记了天下为公。”面对蒋经国的诱降,吴石坚定地表达了站在人民一边的立场:“蒋先生的党国,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有党国。唯独无人心中有人民,而心里一旦有了人民,就再也泯灭不了。”于和伟饰演的吴石用沉稳的语气讲出了一个世间真理,围绕着“天下为公”和“人民”,对白的处理真可称得上是“得道之兵,鼓不振尘”。
直抵人心的艺术作品必然离不开“情、义、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义”字,又与“道”连接在一起并称为“道义”。“义”既是对“道”的守护,也是对“道”的遵从。“天下为公”和“人民”即是吴石等烈士遵从和守护之“道”。《沉默的荣耀》剧作对此处理得十分清晰,同时也强化了电视剧开始“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内在动机,使剧情和人物具有了理性深度。更为重要的是,它带动了该剧悲壮崇高的审美升华。相较于烈士们的大义凛然,毛人凤、谷正文等一众国民党高官特务则显得鼠目寸光,他们虽非等闲之辈,但却无法达到真理和大道的高度,所以只能局限于工具性的“理”,而与大“义”无缘。
“情”或许最为复杂,可以演化出“情义”“情理”甚至是“无情”,也是该剧中诸多人物身上被表现得最为丰富的面相。吴石与王碧奎、聂曦与阿美的夫妻之情,以及吴石与孩子的父子之情,都在残酷的环境中令人唏嘘感慨。战友情义这条线索更加跌宕起伏,从剧情开始张灏为掩护吴石开枪自尽逐层发展至高潮时,聂曦、陈宝仓和吴石争相牺牲自我以挽救战友生命,让观众感受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所以,影视剧作品若能表现出情至深处,必然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抵达。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毛泽东主席为吴石等隐蔽战线烈士题写的五言绝句,深深地镌刻在北京西山的无名烈士广场上,面朝祖国宝岛的方向,期盼曙光终究到来的那天。
撰文 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