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体中心圆满落幕。约6万名嘉宾、观众、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这场盛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庞大规模人群的集中和疏散,对城市的综合运行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广州以实际行动交出了完美答卷。

这场大规模客运“接力”的难度超乎想象。要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6万人在一天内顺畅集结至场馆,并在开幕式结束后1小时内实现快速疏散,还要在不影响城市日常交通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广州面临的不仅是交通流量的挑战,更考验着城市交通的调度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通过大量前期准备和模拟演练,广州构建起以地铁为主、大巴与公交为辅的复合运输体系。根据计划,6万人的运输分布在18个发车点、5个远端集结点及7个奥体停车场,入场时间段也从上午7时拉长至下午7时,最大限度避免了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客流集中。每一辆大巴、每一班地铁的出发时间都精确到秒,整体交通流畅无阻。所有的车辆及乘客都按照预定路线和时间错峰出行,保障着开幕式交通的高效运行。
在如此复杂的交通保障方案中,智能调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通过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和智慧交通指挥系统深度整合了“人、车、任务、交通、应急”等多维度数据,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挥中心能够通过一张全景图实时监控所有保障车辆的运行状态,并根据实时情况及时动态调整。例如,散场期间,地铁21号线原定的4分50秒发车间隔被压缩至3分30秒,地铁的运力也因此大幅提升。
通过这种灵活调度,广州能够快速应对高峰期的人流量,确保赛事结束后大规模观众能够迅速撤离。需求的精准匹配与运力的灵活调度,让6万人实现有序流动,这背后是城市交通组织能力的深厚功力。当然,开幕式的交通保障不是交通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部门之间的精密配合。交通、公安、医疗、消防、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密切协作,构建起无缝衔接的服务链条。
通过细致的交通调度、智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广州向全国展示了大型赛事交通组织的“广州速度”。整个开幕式的交通保障过程顺畅高效,既彰显着广州承办大型赛事的硬实力,更传递出以民为本的城市温度。这种系统思维与协同能力,正是超大城市应对复杂挑战的核心密码,也为其他城市承办大型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曹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