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院士”井喷,学术荣誉还是沽名钓誉?
“院士”称号应是一份沉甸甸、实打实的嘉奖,而非一纸金钱换得的虚荣、装点门面的商业交易。期待各方协同发力,对此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说“不”,让“方鸿渐”与“克莱登大学”的故事不再上演。
超纲的科创竞赛于孩子成长无益
变味的科创比赛里,总能看到“成人执笔”的影子,有科研资源的家长直接代笔,没有的就花钱找“外挂”,这样的科创赛场,看似比的是科研创新水平,实际赛的是家长的资源,与“拼爹”无异。
“防攀比鞋”调查问卷,调查的是家长实力吗?
真正的平等,不在于脚下的鞋子有多贵,而在于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自信地奔跑。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看到更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
莫让“无堂食”变成“无监管”
食品安全,事关人人、人人有责。除了靠严格监管、压实责任,还要发挥平台企业审核把关等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让不顾食品安全的行为“人人喊打”,让食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假靳东”的爱情骗局,为何频频得手?
只有让他们得到关爱、在乎,不再精神空虚、不再孤独无力,才能远离情感诈骗的陷阱。子女更要多多关心长辈的情感需求,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实、更愉悦,不要输给了骗子。
乐见更多“王婆说媒”为城市文旅发展提供新范式
期待各地借鉴情感传播策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拥抱年轻化、数字化表达,为培育有创意的场景提供宽松、自由的生态,如此定能撬动地区文旅发展,让“网红城市”持续爆火、走向长红。
“7天摘掉近视镜”,监管机构眼瞎了?
发现视力问题,应第一时间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就诊,而不是轻信和陷入市场上非正规医疗机构的圈套。唯有多方共同发力,综合施策“矫正”乱象,才能更好地维护公众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
网红景点烂尾 盲目追求政绩不可取
在追求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遏制冲动的政绩观,在量力而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推动文旅产业落地生根。只有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盲目追求影响力,才能尽量减少烂尾网红景点的出现。
沦为“心病”的心理咨询如何让人安心
沦为“心病”的心理咨询行业,本身已染上了行业乱象的“病”,医好这些顽疾,要从出台明确标准与健全准入机制两方面协同发力,如此才能扫清行业内的乱象,让更多咨询者安心咨询、舒心治疗。
看演出变看柱子,“奇葩票”该休矣!
“柱子”在哪里,消费者的权益边界就在哪里。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为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撑腰站台”。演艺事业发展不仅要算经济账,也要算好社会效益这笔大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