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范招生信息采集 促教育平等之风
“平等”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追求和共同价值取向。教育部此次出台《通知》,规范了招生入学的信息采集工作,有助于消除家长的猜疑和焦虑,也导正了学校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整治超时加班,保障对劳动者应有的尊重
超时加班举证难、认定难、违法成本低。对劳动保护这一个系统工程来说,不能让一个部门去战斗,而是需要多效并举、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法治、经济、宣传等多种方式,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和保护。

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让司法服务更便捷
诉讼服务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文明、体验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服务效率和水平直接影响人民法院的形象。“智慧法院”的建设使得“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诉讼服务理念落在了实处。

交通违法记分新规筑牢道路安全篱笆
记分新规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交通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交通违法记分新规筑牢了道路安全篱笆,在严与宽之间找准了平衡点,将更好守护我们的出行安全。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是长远之举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充分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就能为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保障。

筑牢数字中国基石 打通教育未来“接口”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上线,能够有效服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智慧教育是教育的深化。平台的上线只是一个开始,在信息化大潮中,让教育更好地变革、创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力”合一,让“最难就业季”不再难
应当看到,疫情终将过去,我国经济基本盘是稳定向好的,就业政策也在不断加力扶助大学生就业。因此,求职者更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务实进取,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后疫情时代,心灵也要注意做好“防疫”
近期,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青春才几年,疫情就三年。”这句话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给人们心理带来的阴霾。在疫情防控的大局下,我们要注意防止负面情绪的蔓延侵染心灵。

用智慧和温情守护群众健康
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更要着力保障居民的正常医疗服务需求,用智慧和温情守护群众健康,让每一名患者都能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

让“老有所医”更有温度
从启动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区域试点,到进一步明确政策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再到跨省异地就医的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随着多样化、多层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有更多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