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霞艳 | 刘震云《一日三秋》:小说的明与暗
刘震云提炼认命精神的积极面融入当代精神建构。藉此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得以与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和解,宿命论亦在文学叙事中形成一股潜流。
伍世昭 | 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
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所谓“第三种批评”,在他那里,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历史批评或意识形态批评和戏仿后现代主义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文化批评理论而言的,实际上就是基于对后二者的不满而提出来的。
谢有顺 | 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以来的这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累积下来的写作者很多,各种风格、各种水准的作品也数量庞大,说中国当代文学成就大的人,可以找出很多有实力的作家和作品例证,说中国当代文学不值一提的人,也能找到不少名不副实的作品例证,而且双方所举证的,很多还是相同作家的作品。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之难。
黄柏刚 | 《作品》评刊团:新媒介时代的新生态文学批评
《作品》评刊团通过与新媒介的融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热度、广度、温度、高度等新质特征,改变了传统批评的批评形式、主体构成、传播方式、时效性和批评生态,为文学期刊运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可视为新媒介时代的新生态文学批评。
贺仲明 | 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当前文学批评受到不少诟病,也有很多人进行深刻反思。文学批评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社会文化和文学的多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文学批评的很多行为和规范标准受非文学因素影响太多,制约了其正常运作。
陈剑晖 | “粤派批评”:岭南文化品格的文学批评学派
“粤派批评”是当前广东文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2016年以来,一批广东文艺理论工作者立足南粤文学传统和文学资源,围绕“粤派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广东力量”这一课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讨。目前,在学理构建上,“粤派批评”研究已经产生了“粤派评论丛书”等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记者采访了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剑晖,就“粤派批评”的缘起、理论内涵以及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黄灯 |《森林沉默》,一部现代化转型下的森林史
几乎所有阅读者都能感受到陈应松《森林沉默》中明显的对峙: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生态文明和城市文明、贫穷落后和经济发展、淳朴善意和急功近利的张力。“森林”对大多数写作者来说很陌生,却是陈应松写作的基调和底色,他此前的作品《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都能看到原始森林神农架的影子,本书更以聚焦的视角,直面神农架的神秘和丰富。
刘虔 | 城与人相依而聚的精神告白
春天已过。但春天把她的祝福留了下来。作家丘树宏、黄刚连袂书写的这部长篇城市传记适时面世,可喜,可贺。为一座城市立传,为一方地域写真,以此鉴古厉今,激荡未来,功莫大矣。这或许正是这部传记的全部意义。
谢有顺 | 东西《回响》:日常生活令人惊骇的一面
最近读了不少新出版的小说,深感小说作为一门叙事的艺术正日薄西山——小说越来越成了故事的代名词,许多作家的写作重点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而如何讲一个故事、如何完成一个故事,这些艺术层面上的考量却被普遍忽略。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缺故事吗?
陈希 | 一份切中肯綮的广东文学“质检单”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持的《广东文学蓝皮书(2020)》于2021年6月首次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省级地方文学现状的年度概览式考察报告,《广东文学蓝皮书》以“点”带“面”,盘点收藏年度文学成果,描绘展示年度文学风貌,捕捉现象,提炼问题,具有丰盈的信息量和显著的前瞻性,显示了重要的文学意义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