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满意”为标尺
人民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当牢记殷切嘱托,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尺衡量自身、找准定位,忧民之所忧,解民之所困,担民之所盼,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流动党员成为时代“弄潮儿”
党组织要持续关注流动党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好、服务凝聚好,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保障,让他们更加“流而有为”,让党旗在流动中高高飘扬。
不怕事方能成事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大批“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用汗水浇灌事业,用拼搏成就梦想,用责任践行使命,用奋进铸就荣光。
组工队伍须像石湾陶塑般匠心锻造
作为管党员干部人才的组织系统,组工队伍能力提升至关重要,须借鉴陶艺技术,秉持“修行无大小,入窑皆成器”的理念,低调如泥土,充实如上釉,修炼如烧制,打造精品队伍。
改革谨防畏手畏脚
改革是伴随风险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畏手畏脚。“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摸对了路,也有可能会迷了路。成功了,固然会有鲜花和掌声;试错失败了,也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
“六尺巷”里走好群众路线
“六尺巷”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生动写照。它教人处邻更立身,以“礼让”相安而居。它蕴含社会治理的巧思,基层干部须深悟其内涵,帮助广大群众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
容错纠错促担当
引导人民群众理性看待改革创新中的试错行为,让“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成为共识,真正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敢”和“干”的劲头、“闯”与“创”的活力。
疏通党员队伍“出口关”
党员不是“终身制”,入党不是进了“保险箱”。我们要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将《办法》各项规定贯彻到位,让制度执行落地有声,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永葆党的“肌体细胞”健康
各级党委(党组)要把组织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党员队伍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办法》,让党员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干部能上能下才是良性的“双向循环”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既是党的自我革命题中之义,也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关键之举,鲜明释放出干部“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