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宅楼价持续高企,如何解决市民住房问题以及增加土地、房屋供应一直是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日前,特区政府表示,将继续增加土地、房屋供应,以满足香港在房屋、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需要。(3月20日新华社)
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住房问题一直是香港民生的痛点。据统计,香港人均住房面积仅16平方米,是全世界人均居住面积最小的城市之一,超过一半的私人住宅面积少于50平方米,仅9%的家庭能住上60平方米以上的“豪宅”。甚至还有20万人居住在“劏房”,人均面积仅7.5平方米,只比香港惩教署监狱囚仓的人均标准高27%。
为了让香港市民都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港区政府多年来始终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施政重点,其中最成功的举措就是建立香港公屋制度,这是全球最成功的廉租房制度之一。公屋就是由政府直接开发的出租房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虽然面积并不大,一般两至三人房22平方米、四至五人房37平方米。但租金便宜,月租一般仅占住户月收入的10%。全港约有30%的人口住在公屋。公屋制度已经成为香港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承担了稳定社会的减压阀作用。
但仅靠公屋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居者有其屋”的需求。一方面公屋供远远不应求,目前申请公屋的一般家庭突破15万,平均轮候时间升至3.9年,不少人要轮候五年甚至以上才能获配公屋。另一方面私人住宅价格高居不下,已经连续7年名列全球最贵住房市场榜首。据有关测算,香港年轻人若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小两口近4年不吃不喝才能支付最便宜的小型住宅首付。同时,香港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又进一步导致居住问题更为严峻。
虽然住房问题依然困扰香港社会,但仍要看到港区政府所作的大量努力和坚定信心。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加快、加大供应是解决各种房屋问题的治本办法”被写入其中,在2016—2017年度起的5年内,香港预计兴建约9.45万个公营房屋单位,其中公屋约7.18万个,资助出售单位约2.26万个。港区政府还从中长期着眼,通过采取更改土地用途、提升发展密度、推进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建等举措来加强供给。同时,通过提升印花税税率、增加首付比例等“辣招”,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重拳调控,遏制炒房等市场投机行为,从需求侧来给市场“清热降火”。
目前,香港的房价上升趋势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只要能够得到长期保持,再通过加大供给特别是公屋供给来消化市场的住宅需求,就有望从结构上使香港的住宅问题得到有效改观。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使香港市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才能多措并举让港人的安居梦真正成为现实。(南方网胡蔚)
网友评论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0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